更多資訊
|
昂貴神藥變毒藥?原來是因為體內沒有這個東西...时间:2017-05-03 作者:海得康 一個療程數萬乃至數十萬的靶向藥物,因功效優異、副作用小,成為病友們眼中的“神藥”。誰知一位女病友執意服下這神藥后才發現,別人的神藥竟是她的毒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一樹君為您講述何女士的經歷。 何女士是一位退休的中學老師,2016年9月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腺癌,4 期(晚期)。之前,她只能趴在桌子上睡覺。腫瘤已經壓迫了她的氣管,如果她稍微臥倒,就會感到窒息,無法透氣,不得不坐起來。化療的副作用也在折磨這個不幸的肺癌患者。在做了2 期化療后,她的頭發基本脫光,經常性的嘔吐導致了食管反流。 “你的化療方案太激烈了。有沒有聽說過靶向藥?它只殺死癌細胞而不殺死正常細胞。副作用小,療效好。”在病房或病友圈內總會聽到這樣的話語。 因不想承受化療之痛,于是何女士向主治醫生提出跟換治療方案,經主治醫生醫囑靶向治療前必須經基因檢測。滿心期待的何女士與家人拿到檢測報告時,傻眼了,陰性,被告知無法使用靶向藥。期間在調查了各種資料與聽聞了許多坊間傳言后,何女士對靶向藥的治療充滿了無限期待。然而,期望破滅時何女士近乎絕望,聽聞有病友未做基因檢測,盲吃靶向藥也有很好的療效,何女士與家人商定無論如何也要試一試靶向藥。 靶向藥物是根據“靶點”精準攻擊癌細胞的藥物,而這種靶點是腫瘤細胞特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特征性位點。目前較為常用的肺癌靶向藥如易瑞沙和特羅凱,其靶點為EGFR(表皮生長因子)。對于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只有基因中存在EGFR 突變,才能形成靶向藥物攻擊的“靶點”。 何女士認為靶向即使無法消滅癌癥,也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她放棄了化療,托朋友拿到靶向藥,開始嘗試。兩個月內,她服用易瑞沙并沒有引起常見的不良反應,但是胸悶和咳嗽卻不斷加劇,檢查發現病情發生了崩塌式的進展。靶向藥物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卻耽誤了原本的化療療程,使得化療的間隔超過了50 天的時間上限。她更失去了更多生存時間。 何女士的遭遇,是靶向藥物從“神藥”變成“毒藥”的典型案例。有一些人則相對幸運,一位重慶的曾女士,也是非小細胞肺癌,4期,經基因檢測EGFR呈陽性,服用易瑞沙16個月,得到了較好的療效。但隨后出現了耐藥現象,病期開始進展。 分子靶向藥物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使其死亡來達到治療目的。各種特定的分子靶向藥物是針對某種癌細胞的某個蛋白、某個分子起作用的,只能抑制腫瘤生長的一條通路而已。當一天通路受到抑制時,腫瘤細胞會不斷自尋“生路”,選擇其他通路合成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物質,久而久之可使分子靶向藥失去作用,即產生耐藥性。例如,治療肺癌的靶向藥物EGFR-TKI抑制劑的中位有效期是9~13個月,基本上每個病人遲早會出現耐藥反應。好在曾女士是幸運的,再次基因檢測,存在EGFR T790M突變,可服用第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AZD9291)。 在一些醫療并不發達的地區,許多醫生甚至沒有檢測的意識或者沒條件去給病人做基因檢測。病人花費巨額錢財用藥后發現無效,會激化腫瘤治療的醫患關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