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巴瑞替尼相關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因素分析时间:2025-07-04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患者為62歲男性,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RA)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及吸煙史(每日20支,持續30年)。因對甲氨蝶呤療效不佳,改用巴瑞替尼(4 mg QD)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第8周,患者出現右下肢腫脹、疼痛,D-二聚體升高至5.2 mg/L(正常值<0.5 mg/L),超聲檢查確診為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 風險因素分析 年齡與基礎疾病: 患者年齡≥60歲,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均屬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研究顯示,RA患者中年齡≥50歲且存在心血管危險因素者,使用JAK抑制劑后血栓風險增加2.3倍。 糖尿病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增加血栓形成傾向。 吸煙史: 吸煙是血栓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每日吸煙≥20支者DVT風險增加1.8倍。煙草中的尼古丁可激活血小板,促進凝血酶生成。 藥物相關因素: 巴瑞替尼通過抑制JAK1/2通路減少炎癥因子釋放,但可能同時抑制血小板功能,導致凝血失衡。一項全國性隊列研究顯示,JAK抑制劑使用者VTE風險較TNFi組高1.4倍。 糖皮質激素聯合使用可能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因其可引起高凝狀態。 疾病活動度: RA患者高疾病活動度(DAS28評分>5.1)與血栓風險增加相關。本例患者治療前DAS28評分為6.2,提示疾病活動度高。 治療經過 急性期處理: 立即停用巴瑞替尼,啟動低分子肝素(依諾肝素60 mg Q12H)抗凝治療,同時監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3日后復查超聲,血栓范圍無擴展,改用華法林(目標INR 2.0-3.0)口服,并聯合彈力襪治療。 長期管理: 抗凝治療持續6個月,期間定期監測INR。 戒煙、控制血糖(HbA1c降至6.8%)、血壓(收縮壓<140 mmHg),并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預防復發。 替代治療: 改用托法替布(5 mg BID)聯合甲氨蝶呤,因托法替布在RA患者中的VTE風險較巴瑞替尼低40%。 結論與啟示 本例提示,高齡、吸煙、合并基礎疾病及RA高活動度的患者使用巴瑞替尼時,需嚴格評估血栓風險。建議治療前篩查D-二聚體、凝血功能,治療期間每月監測。若出現下肢腫脹、疼痛,需立即行超聲檢查,確診后及時停用JAK抑制劑并啟動抗凝治療。 巴瑞替尼仿制藥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購藥,可選擇出國就醫。海得康專注正規海外醫療,幫助中國患者搭建海外醫藥橋梁!更多藥品資訊,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