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PDGFRA D842V突變GIST患者接受匹米替比Pimitespib后FDG攝取顯著降低的病例时间:2025-06-24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病例背景 患者為67歲男性,因上腹部脹痛就診,CT檢查發現胃部巨大腫塊(直徑約12 cm),并伴有肝門區腹膜轉移灶。病理活檢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基因檢測顯示PDGFRA基因外顯子18發生D842V突變。患者此前接受過質子束治療,病情穩定8個月,但隨后腫瘤進展,嘗試瑞戈非尼治療失敗。 治療經過 患者改用Pimitespib(匹米替比)治療,劑量為每日160 mg,連續服用5天,停藥2天,每21天為一個周期。治療期間,患者完成4個周期,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僅在第3周期時報告輕度腹瀉,經對癥處理后緩解。 FDG攝取顯著降低與療效評估 治療前,患者18F-氟脫氧葡萄糖(FDG)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顯示,肝門區轉移灶的FDG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為12.3。治療4個周期后,復查PET-CT顯示,轉移灶的SUVmax顯著降低至6.1,提示腫瘤代謝活性下降。盡管患者因十二指腸出血在第13周時終止治療,但FDG攝取的顯著降低仍表明Pimitespib在短期內對腫瘤產生了抑制作用。 機制探討與臨床意義 Pimitespib作為一種熱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劑,通過阻斷HSP90與致癌客戶蛋白(如PDGFRA)的相互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本病例中,FDG攝取的降低可能與PDGFRA信號通路的抑制有關,盡管治療因出血終止,但代謝緩解的跡象為后續治療提供了參考。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更多問題,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海得康官網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僅作為參考意見。用藥期間隨時與醫生保持聯系,隨時溝通用藥情況。圖片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