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IPF患者使用吡非尼酮后出現嚴重光毒性反應的病例報告时间:2025-06-20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患者信息:男性,77歲,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6年,無長期紫外線暴露史,從事文職工作。 治療經過: 初始治療:患者接受吡非尼酮(2403 mg/d)治療,嚴格遵循紫外線防護措施,包括使用SPF50+防曬霜、穿戴防護衣物及安裝遮光窗簾。 癥狀出現:治療第2年,患者因春節期間外出活動頻繁且防護不足,面部出現多處紅斑,并逐漸擴大。體格檢查顯示左臉頰、太陽穴多處鱗狀紅斑病變,左額頭見20×15 mm鱗狀棕色斑塊。皮膚鏡觀察顯示紅斑區域呈草莓圖案,左前額斑塊可見鱗片、多形血管及白色面紗。 診斷與活檢:面部紅斑皮膚活檢證實為多發性光化性角化病(AK),左前額斑塊活檢顯示鮑溫樣AK伴微弱真皮日光性彈性增生。 光敏性測試:照片測試顯示中波紫外線(UV-B)最小紅斑劑量(MED)為60 mJ/cm²,長波紫外線(UV-A)最小反應劑量(MRD)降低至6 J/cm²,提示光敏性顯著增強。 處理與轉歸: 藥物調整:停用吡非尼酮,改用尼達尼布治療。 局部治療:對鮑溫樣AK進行廣泛局部切除,其余AK病變施用5%咪喹莫特乳膏。 光敏性恢復:停用吡非尼酮2個月后,照片測試顯示MED恢復至70 mJ/cm²,MRD>15 J/cm²,光敏性恢復正常。 隨訪結果:局部施用咪喹莫特乳膏4周后,AK病變消退,術后8個月內未見局部鮑溫樣AK復發。 吡非尼酮的光敏反應發生率高達51.7%,其機制與藥物吸收長波紫外光能量后產生活性氧和脂質過氧化有關。本例患者盡管嚴格防護,仍因短期高強度紫外線暴露誘發嚴重光毒性反應。停用吡非尼酮后光敏性迅速恢復,進一步證實藥物與光敏反應的因果關系。臨床應警惕吡非尼酮的光敏風險,尤其是長期治療患者,需加強防曬教育并定期監測皮膚狀況。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