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接受大劑量馬法蘭后成功進行自體移植的病例觀察时间:2025-06-12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病例背景 患者男性,65歲,因“持續性腰痛伴乏力3個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0年,規律服用氨氯地平控制。實驗室檢查示:血紅蛋白(Hb)85 g/L(正常值130-175 g/L),血清肌酐(Cr)1.2 mg/dL(正常值0.6-1.2 mg/dL),β2-微球蛋白(β2-MG)5.8 mg/L(正常值<2.5 mg/L)。骨髓穿刺活檢示:漿細胞比例32%,免疫固定電泳檢測到IgG-λ型M蛋白。影像學檢查提示腰椎L2-L4溶骨性破壞。細胞遺傳學檢測顯示del(17p)陽性,國際分期系統(ISS)分期為III期。 治療經過 誘導治療: 患者接受4周期硼替佐米(1.3 mg/m²,D1、4、8、11)+來那度胺(25 mg/d,D1-21)+地塞米松(40 mg/周,D1、8、15、22)方案(VRd)。治療結束后,M蛋白水平從5.2 g/dL降至1.8 g/dL,骨髓漿細胞比例降至8%,達到部分緩解(PR)。 外周血干細胞動員與采集: 動員方案采用環磷酰胺(3 g/m²,D1)+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0 μg/kg/d,D5-10)。第6天外周血CD34⁺細胞計數達35×10⁶/kg,遂行干細胞采集,共采集CD34⁺細胞4.2×10⁶/kg。 大劑量馬法蘭預處理與自體移植: 患者接受大劑量馬法蘭(200 mg/m²,分2天給藥,D-2和D-1)預處理。移植前1天給予氨磷汀(740 mg/m²,D-3)保護正常組織。移植當天回輸凍存的外周血干細胞,回輸細胞總數為3.8×10⁶/kg。 移植后支持治療: 造血重建:移植后第10天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0.5×10⁹/L,第12天血小板計數>20×10⁹/L,第15天血小板>50×10⁹/L。 感染預防:移植后第0天起給予氟康唑(200 mg/d)預防真菌感染,更昔洛韋(5 mg/kg,q12h)預防巨細胞病毒(CMV)感染。 毒性管理:出現3級口腔黏膜炎,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漱口液及嗎啡緩釋片鎮痛,第14天緩解。 療效評估 移植后30天復查骨髓穿刺,漿細胞比例<1%,M蛋白未檢出,血清游離輕鏈比值(κ/λ)恢復正常,達到嚴格完全緩解(sCR)。影像學檢查示腰椎溶骨性病變較前縮小。隨訪12個月,患者持續sCR狀態,無復發跡象。 本例高危MM患者通過VRd誘導治療聯合大劑量馬法蘭預處理及ASCT,實現了深度緩解。del(17p)陽性患者預后較差,但氨磷汀的使用可能減輕了馬法蘭的腎毒性,同時優化了干細胞動員效率。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