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報告:博舒替尼治療伊馬替尼耐藥慢性期CML伴肝損傷1例时间:2025-05-29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病例背景 患者,女性,45歲,因“乏力、腹脹2個月”于2022年5月入院。既往診斷為CML慢性期(CP),接受伊馬替尼治療3年后出現耐藥,基因檢測顯示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為8%。患者同時合并肝功能異常,谷丙轉氨酶(ALT)為120 U/L,谷草轉氨酶(AST)為95 U/L,總膽紅素(TBIL)為25 μmol/L。 治療經過 初始評估: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5×10⁹/L,血紅蛋白110 g/L,血小板計數220×10⁹/L。 骨髓檢查:原始細胞比例2%,Ph染色體陽性。 基因檢測: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為8%,無T315I突變。 肝臟評估:腹部超聲提示脂肪肝,病毒性肝炎標志物陰性。 治療方案: 2022年6月1日開始口服博舒替尼,起始劑量為400 mg/d,同時聯用保肝藥物(雙環醇、水飛薊賓)。 治療期間每周監測肝功能,每月行骨髓穿刺及基因檢測。 療效評估: 骨髓檢查:原始細胞比例1%,達到完全血液學緩解(CHR)。 基因檢測: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降至0.5%,達到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MCyR)。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降至8.5×10⁹/L,血紅蛋白升至115 g/L,血小板計數穩定在210×10⁹/L。 肝功能:ALT降至65 U/L,AST降至50 U/L,TBIL降至18 μmol/L。 基因檢測: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降至4%。 第1個月治療后(2022年7月1日): 第3個月治療后(2022年9月1日): 劑量調整與長期隨訪: 2022年10月15日,因患者出現3級腹瀉,將博舒替尼劑量減至300 mg/d,并加用洛哌丁胺對癥治療。 2023年1月10日,基因檢測顯示BCR-ABL1融合基因定量降至0.03%,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 截至2024年12月,患者持續維持MMR,肝功能穩定,ALT維持在40-50 U/L,AST維持在30-40 U/L。 本例患者在伊馬替尼耐藥后,采用博舒替尼治療成功實現分子學緩解,同時肝功能損傷得到控制。博舒替尼對Src/Abl激酶的雙重抑制作用可能是其療效的關鍵,而劑量調整及保肝治療有效降低了不良反應風險。該病例提示,博舒替尼可作為伊馬替尼耐藥CML患者的有效選擇,但需注意肝功能監測及劑量優化。 博舒替尼仿制藥已在印度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請注意,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應僅作為參考,并不應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決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之前,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