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經米利珠單抗治療后內鏡黏膜愈合的病例时间:2025-05-28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患者背景與病情進展 患者女性,45歲,確診潰瘍性結腸炎(UC)8年,既往使用美沙拉嗪(4g/d)及硫唑嘌呤(150mg/d)治療,但病情反復發作。2023年5月因黏液膿血便加重(每日10-12次)入院,腸鏡檢查示全結腸彌漫性充血、糜爛及淺潰瘍,Mayo內鏡評分3分,組織學檢查見隱窩膿腫及肉芽組織增生,符合中重度活動期UC診斷。 米利珠單抗治療方案與劑量 誘導期治療 2023年6月啟動米利珠單抗治療,靜脈輸注300mg(第0、2、6周),同時聯用潑尼松(40mg/d)橋接治療,每2周減量5mg。 維持期治療 自第12周起,改為皮下注射200mg,每4周1次,逐步停用潑尼松。 療效數據與內鏡評估 臨床癥狀改善 排便次數:治療前每日10-12次,第4周降至4-5次,第12周穩定于1-2次/日。 便血情況:第2周便血消失,第8周改良Mayo評分(不含內鏡部分)從基線9分降至2分。 內鏡黏膜愈合 第12周腸鏡:Mayo內鏡評分降至1分,乙狀結腸見散在糜爛灶,余結腸黏膜大致正常。 第24周腸鏡:黏膜完全愈合,Mayo內鏡評分0分,組織學檢查示隱窩結構正常,炎癥細胞浸潤消失。 生物標志物變化 糞鈣衛蛋白:基線1860μg/g,第4周降至890μg/g,第12周120μg/g,第24周35μg/g(正常值<50μg/g)。 C反應蛋白(CRP):基線18.6mg/L,第4周降至6.2mg/L,第12周1.8mg/L,第24周0.5mg/L。 安全性與長期管理 不良反應監測 感染風險:治療期間未發生嚴重感染,僅第2周出現輕癥上呼吸道感染,對癥治療后緩解。 免疫原性:抗藥抗體(ADA)檢測持續陰性,確保療效穩定。 藥物依從性與生活質量 依從性:皮下注射劑型使患者治療中斷率從靜脈輸注時的18%降至5%。 生活質量評分:采用IBD問卷(IBDQ)評估,總分從基線112分提升至第24周189分(滿分224分),提示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討論與結論 本例中重度UC患者經米利珠單抗治療后,24周內鏡黏膜愈合率達100%,且臨床癥狀、生物標志物及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其機制可能與米利珠單抗特異性阻斷IL-23/Th17通路、減少炎癥因子釋放相關。此外,皮下注射劑型提高了患者依從性,長期安全性良好,為UC治療提供了一種高效、便捷的生物制劑選擇。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