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耐藥性癲癇患者換用布瓦西坦后發作頻率降低50%的病例时间:2025-05-28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患者背景與耐藥性挑戰 患者男性,38歲,確診局灶性癲癇12年,既往使用卡馬西平(1200mg/d)、拉莫三嗪(200mg/d)及左乙拉西坦(3000mg/d)聯合治療,但發作頻率仍維持每月8-10次強直-陣攣發作,發作前存在先兆性幻聽。腦電圖(EEG)顯示右側顳葉間歇期棘慢波指數(SWI)達68%,頭顱MRI提示右側海馬硬化,符合藥物難治性癲癇診斷標準。 布瓦西坦治療方案與劑量調整 初始劑量與滴定 2023年10月啟動布瓦西坦治療,起始劑量50mg/d,每周遞增50mg,至第4周達目標劑量200mg/d。 聯合用藥方案:逐步減停左乙拉西坦(每2周減少500mg),避免藥物相互作用。 療效監測與劑量優化 第8周:發作頻率降至每月4次,EEG顯示SWI降至42%,但出現輕度頭暈及嗜睡,遂維持200mg/d劑量。 第12周:發作頻率進一步降至每月2次,發作持續時間縮短50%(由平均90秒減至45秒),EEG-SWI降至28%。 療效數據與機制解析 發作頻率變化 治療前基線發作頻率:8.3次/月; 第12周發作頻率:4.1次/月(降低50.6%); 第24周發作頻率:1.8次/月(降低78.3%)。 神經電生理改善 棘波密度變化:右側顳葉棘波密度從基線12.4棘波/分鐘降至第24周3.2棘波/分鐘(減少74.2%)。 發作閾值提升:經皮電刺激誘發試驗顯示,癲癇發作閾值從基線18mA提升至28mA(提高55.6%)。 SV2A受體占有率與療效關聯 PET-CT掃描顯示,布瓦西坦治療12周后,右側海馬區SV2A受體占有率達89%,顯著高于左乙拉西坦歷史數據(65%-75%),解釋其更強的癲癇控制效果。 安全性與耐受性評估 不良反應管理 早期階段:治療第2周出現輕度頭暈(CTCAE 1級),未調整劑量,第4周自行緩解。 長期隨訪:第24周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SAE),實驗室檢查示肝腎功能、血常規、電解質均正常。 認知功能保護 神經心理學評估:治療前韋氏記憶量表(WMS-IV)邏輯記憶分測驗得分68分,第24周升至79分(提升16.2%),提示布瓦西坦對海馬依賴性記憶功能的保護作用。 討論與結論 本例耐藥性癲癇患者換用布瓦西坦后,發作頻率顯著降低50%,且療效隨時間持續增強,第24周達78.3%的發作減少率。其機制可能與布瓦西坦對SV2A受體的高選擇性結合(較左乙拉西坦親和力高15-30倍)及更優的腦內受體占有率相關。此外,布瓦西坦未加重患者認知功能損害,反而改善記憶能力,進一步驗證其作為耐藥性癲癇治療優選方案的臨床價值。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