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尼洛替尼治療期間發生外周動脈疾病的CML患者管理时间:2025-05-07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本文報告一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在使用尼洛替尼治療期間發生外周動脈疾病(PAD)的病例,通過動態監測QT間期、血脂及血管超聲,結合劑量調整與多學科協作,成功控制疾病進展并降低心血管風險,為臨床管理提供參考。 尼洛替尼;慢性髓系白血病;外周動脈疾病;劑量調整 病例概述 患者為52歲女性,因“白細胞升高9月,左側髖部酸痛半月”入院,診斷為慢性期CML(Sokal評分0.77,低危)。2019年7月28日開始接受尼洛替尼(300 mg bid)治療,治療3個月后達到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CCyR),6個月后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然而,治療10個月后出現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超聲提示股動脈狹窄,診斷為外周動脈疾病(PAD)。 發病機制與風險因素 尼洛替尼通過阻斷hERG鉀通道導致QT間期延長,并刺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可能引發血脂異常和血壓升高,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該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病史,但尼洛替尼治療期間出現總膽固醇升高(6.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4.1 mmol/L),符合藥物相關代謝異常特征。 治療經過與管理策略 劑量調整與藥物干預 立即將尼洛替尼劑量減至300 mg qd,并啟動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20 mg qn)控制血脂。 補充葉酸(5 mg qd)和維生素B12(1000 μg qw)預防血管毒性。 3個月后復查血脂,LDL降至2.8 mmol/L,總膽固醇降至4.9 mmol/L。 心血管風險監測 QT間期監測:治療期間每2周檢測心電圖(ECG),QTc間期從基線430 ms延長至450 ms后,暫停劑量調整,直至恢復至440 ms以下。 血壓管理:每日監測血壓,發現收縮壓升高至150 mmHg后,啟動氨氯地平(5 mg qd)治療,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影像學評估:每6個月進行下肢動脈超聲,發現狹窄程度從50%進展至60%后,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抗血小板治療。 多學科協作 血液科與心血管內科聯合制定方案,定期評估CML緩解狀態(每3個月檢測BCR-ABL1轉錄本)和心血管風險。 當BCR-ABL1轉錄本降至MR4.5(<0.0032% IS)且穩定2年后,嘗試停藥,停藥12個月后仍維持深度分子學緩解。 尼洛替尼相關PAD的管理需兼顧療效與安全性。通過劑量調整、血脂控制和血壓管理,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本例患者在停藥后仍維持TFR,提示長期深度緩解可能降低藥物毒性依賴。臨床中需動態監測QT間期、血脂及血管超聲,為CML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更多問題,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海得康官網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僅作為參考意見。用藥期間隨時與醫生保持聯系,隨時溝通用藥情況。圖片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