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治療策略的演變與現狀时间:2025-03-24 作者:醫學編輯王明陽 阅读 過去十年間,復發難治性(R/R)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的治療格局因多種口服靶向藥物的問世而發生了巨大變革。這些藥物涵蓋BTK抑制劑(如依魯替尼、阿卡替尼、澤布替尼以及非共價BTK抑制劑pirtobrutinib)、首創的BCL2抑制劑維奈托克、PI3K抑制劑(idelalisib和度維利塞),還有單克隆抗體單藥及聯合治療方案。當前針對R/R患者的治療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既往治療情況。未曾接受過新療法的患者,多采用基于BTK或BCL2的治療方案;曾接受BTK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可能轉而接受BCL2抑制劑,反之亦然。對BTK抑制劑不耐受但有一定治療反應的患者,可考慮更換其他BTK抑制劑。接受固定療程BCL2抑制劑方案且維持緩解12 - 24個月以上的患者,在疾病進展時,基于有限數據,可再次嘗試基于BCL2抑制劑的方案。對于“雙重難治性”,即在BTK抑制劑和BCL2抑制劑方案中均出現病情進展的患者,強烈推薦參加臨床試驗。若無合適臨床試驗,這類患者可嘗試使用PI3K抑制劑,但療效通常難以持久且毒性較大。對于極高危人群,如里氏轉化患者,可考慮將細胞毒性化療與新藥、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及細胞療法相結合。不過,該領域迫切需要創新治療方法,同時大力鼓勵患者參與臨床試驗。 一、引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對于復發難治性(R/R)CLL患者,傳統治療手段效果有限。然而,近十年來,隨著新型口服靶向藥物的不斷涌現,為這部分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治療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對于改善R/R CLL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二、治療藥物分類及特點 (一)BTK抑制劑 1. 共價BTK抑制劑 - 依魯替尼、阿卡替尼和澤布替尼等共價BTK抑制劑,通過與BTK的半胱氨酸殘基形成共價鍵,不可逆地抑制BTK活性,阻斷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存活。這些藥物在R/R CLL治療中展現出顯著療效,可顯著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 - 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如依魯替尼可能導致出血、房顫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治療耐受性和依從性。 2. 非共價BTK抑制劑 - pirtobrutinib作為非共價BTK抑制劑,其作用機制與共價BTK抑制劑不同,不與BTK形成共價鍵,具有獨特的優勢。對于對共價BTK抑制劑耐藥或不耐受的患者,pirtobrutinib可能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目前相關研究正在探索其在R/R CLL治療中的最佳應用方式和療效。 (二)BCL2抑制劑 維奈托克是同類首創的BCL2抑制劑,它能夠選擇性地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促使腫瘤細胞凋亡。在R/R CLL治療中,維奈托克單藥或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尤其是與抗CD20單克隆抗體聯合,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緩解率和生存率。然而,使用維奈托克時需密切關注腫瘤溶解綜合征等不良反應,需進行嚴格的劑量調整和監測。 (三)PI3K抑制劑 idelalisib和度維利塞屬于PI3K抑制劑,通過抑制PI3K信號通路,干擾腫瘤細胞的增殖、存活和遷移。在R/R CLL治療中,PI3K抑制劑有一定療效,但由于其較高的毒性,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限制了其廣泛應用,且治療反應通常不夠持久。 (四)單克隆抗體 單克隆抗體單藥治療或聯合其他藥物,在R/R CLL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抗CD20單克隆抗體(如利妥昔單抗等),通過與B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結合,介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和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CDC),殺傷腫瘤細胞。與靶向藥物聯合使用時,可增強治療效果。 三、基于既往治療的治療策略選擇 (一)未接觸新療法患者 對于此前未接觸過BTK抑制劑、BCL2抑制劑等新療法的R/R CLL患者,基于當前臨床研究和實踐經驗,可優先考慮基于BTK或BCL2的治療方案。具體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合并癥以及疾病特征等因素。例如,對于年齡相對較小、身體狀況較好且無明顯合并癥的患者,可選擇BTK抑制劑單藥治療;而對于存在某些特定基因突變(如17p缺失等)的高危患者,可能優先考慮BCL2抑制劑聯合抗CD20單克隆抗體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 (二)曾接受BTK抑制劑治療患者 若患者此前接受過BTK抑制劑治療,疾病出現復發或進展,可考慮更換為BCL2抑制劑進行治療。因為BTK抑制劑和BCL2抑制劑作用于不同的信號通路,對于對BTK抑制劑耐藥的患者,BCL2抑制劑可能通過不同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從而使患者獲益。例如,一些患者在接受依魯替尼治療一段時間后疾病進展,改用維奈托克聯合治療后,可獲得一定的緩解。 (三)BTK抑制劑不耐受患者 對于對BTK抑制劑不耐受但對治療有一定反應的患者,可嘗試更換為其他BTK抑制劑。不同的BTK抑制劑在不良反應譜上可能存在差異,如阿卡替尼相比依魯替尼,在某些不良反應(如房顫)的發生率上可能更低。通過更換BTK抑制劑,有可能在保證一定治療效果的同時,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質量。 (四)接受過BCL2抑制劑治療患者 對于接受了固定療程的基于BCL2抑制劑的方案并維持緩解超過12 - 24個月的患者,在疾病進展時,鑒于目前該領域缺乏強有力的前瞻性臨床試驗數據,可根據有限的回顧性研究和臨床經驗,考慮再次使用基于BCL2抑制劑的方案進行治療。雖然再次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確,但在一些情況下,部分患者仍可能從中獲益。 四、“雙重難治性”患者的治療 對于那些“雙重難治性”,即在BTK抑制劑和基于BCL2抑制劑的方案中都出現病情進展的患者,由于現有常規治療手段效果不佳,臨床試驗是強烈首選。臨床試驗可能會探索新的藥物組合、新的治療靶點或新的治療模式,為這部分患者帶來潛在的生存獲益。若患者無法參加臨床試驗,可考慮使用PI3K抑制劑進行治療。然而,如前文所述,PI3K抑制劑存在療效不持久且毒性高的問題,治療過程中需密切監測患者不良反應,并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五、極高危人群的治療 對于非常高危的人群,如里氏轉化患者,疾病進展迅速,預后極差。目前可考慮將細胞毒性化療與新藥(如BTK抑制劑、BCL2抑制劑等)、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和細胞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策略。細胞毒性化療可在短期內快速降低腫瘤負荷,新藥則通過靶向作用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有可能實現疾病的根治,細胞療法(如CAR - T細胞治療等)也在探索中顯示出一定的潛力。但總體而言,該領域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來改善這部分患者的預后,因此強烈鼓勵患者參與相關臨床試驗,以推動治療手段的創新和發展。 六、結論 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治療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臨床醫生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需充分考慮患者既往治療情況、疾病特征以及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等因素。對于“雙重難治性”和極高危患者,臨床試驗是改善預后的重要途徑。未來,期待更多新型藥物和治療方法的出現,進一步優化R/R CLL的治療策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更多問題,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海得康官網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僅作為參考意見。用藥期間隨時與醫生保持聯系,隨時溝通用藥情況。圖片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