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CLL患者使用伊布替尼后出現嚴重房顫的病例討論
患者為70歲女性,因“乏力、盜汗伴淋巴結腫大2個月”就診,血常規顯示白細胞計數升高,淋巴細胞比例達75%,骨髓活檢確診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Rai分期III期。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壓,無心臟病史,ECOG評分為1分。
患者于2023年3月開始接受伊布替尼治療,劑量為420mg每日一次。治療初期,患者癥狀明顯改善,乏力減輕,淋巴結縮小。然而,治療第4周時,患者出現心悸、胸悶,心電圖檢查顯示心房顫動(AF),心率達120次/分。患者CHA2DS2-VASc評分為3分(高血壓、年齡≥65歲、女性),存在血栓栓塞高風險。
立即停用伊布替尼,并給予美托洛爾控制心率,同時啟動華法林抗凝治療,監測INR值維持在2.0-3.0。經抗凝及心率控制治療1周后,患者癥狀緩解,心率降至80次/分。復查心電圖顯示房顫轉為竇性心律。考慮到患者CLL病情仍需治療,經多學科討論后,決定改用阿卡替尼作為二線治療。患者接受阿卡替尼治療后,未再出現房顫,CLL病情穩定。
伊布替尼作為BTK抑制劑,在CLL治療中療效顯著,但房顫是其常見不良反應之一。本例患者在治療第4周出現房顫,與文獻報道的房顫發生時間(中位2-3個月)相符。房顫的發生可能與伊布替尼對心臟電生理的影響有關。治療上,一旦發生房顫,需評估血栓栓塞風險,并給予抗凝治療。對于高風險患者,可考慮停用伊布替尼,并改用其他BTK抑制劑。
CLL患者使用伊布替尼時,需密切監測心電圖變化,尤其是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患者。一旦發生房顫,應及時評估血栓栓塞風險,并給予相應治療。對于無法耐受伊布替尼不良反應的患者,可考慮改用其他BTK抑制劑。
伊布替尼仿制藥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購藥,可選擇出國就醫。海得康專注正規海外醫療,幫助中國患者搭建海外醫藥橋梁!更多藥品資訊,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