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帕生坦肝毒性風險:臨床試驗中3%患者出現轉氨酶升高时间:2025-04-25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肝毒性發生率與數據來源 司帕生坦的肝毒性風險主要源于其雙重拮抗機制對肝臟代謝的影響。根據PROTECT研究(NCT03762850)的長期隨訪數據,3.5%的患者在用藥期間出現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3倍正常上限(ULN),其中1.2%的患者需中斷治療。 臨床試驗具體數據 研究設計: 樣本量:404例IgA腎病患者,治療周期110周。 監測指標:ALT、AST、總膽紅素(TBIL)、堿性磷酸酶(ALP)。 結果: 司帕生坦組:ALT/AST≥3倍ULN發生率3.5%(7/202例),其中1.2%需停藥。 厄貝沙坦組:發生率0.5%(1/202例),無停藥病例。 轉氨酶升高: 膽紅素異常:司帕生坦組TBIL≥2倍ULN發生率0.5%,厄貝沙坦組為0%。 肝功能衰竭:兩組均未報告肝功能衰竭病例。 風險因素與機制 高風險人群: 基線ALT/AST>1.5倍ULN的患者(發生率6.7%)。 合并使用其他肝毒性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發生率5.2%)。 機制: 司帕生坦通過細胞色素P450 3A4(CYP3A4)代謝,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 內皮素受體拮抗作用可能直接導致肝細胞損傷。 監測與管理建議 用藥前篩查: 檢測ALT、AST、TBIL,排除基線肝損傷患者。 詢問合并用藥史,避免CYP3A4強抑制劑(如酮康唑)。 用藥期間監測: 前12個月每月監測肝功能,之后每3個月監測一次。 若ALT/AST≥3倍ULN,立即停藥并啟動監測方案。 停藥后管理: 轉氨酶恢復至基線后,可嘗試重新用藥,但需密切監測。 若出現膽紅素升高或肝功能衰竭癥狀,永久停藥。 真實世界數據補充 開放標簽擴展研究(OLE): 2年隨訪數據顯示,司帕生坦組肝毒性相關停藥率為2.8%,與臨床試驗結果一致。 與其他藥物對比: 靶向APRIL的單克隆抗體Sibeprenlimab肝毒性發生率為1.5%,顯著低于司帕生坦。 臨床意義與患者教育 司帕生坦的肝毒性風險需通過嚴格監測和患者教育進行管理。盡管3.5%的轉氨酶升高發生率看似較低,但對于合并肝病或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風險可能顯著增加。臨床醫生應權衡其顯著降低蛋白尿的療效與潛在肝毒性,選擇合適的治療人群。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