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舒替尼治療耐藥CML患者出現嚴重肝毒性的個案分析
病例背景:
患者為42歲女性,診斷為CML加速期,既往接受伊馬替尼、尼洛替尼治療失敗,2023年5月啟動博舒替尼500mg/日治療。治療2個月后,BCR-ABL轉錄本水平從基線18.3%降至2.1%,但出現惡心、乏力,肝功能檢查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至320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至280 U/L。
治療經過:
肝毒性評估:
排除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誘因,確診為博舒替尼相關藥物性肝損傷(DILI),RUCAM評分7分(高度可能)。
腹部超聲示肝臟回聲增粗,脾臟腫大(肋下3cm),提示疾病進展可能加重肝損傷。
劑量調整與保肝治療:
立即停用博舒替尼,啟動甘草酸二銨(150mg tid)聯合水飛薊賓(140mg tid)保肝治療。
1周后復查ALT降至180 U/L,AST降至150 U/L,但BCR-ABL轉錄本水平反彈至5.6%,提示疾病進展。
重啟博舒替尼與監測:
保肝治療2周后,ALT/AST恢復至正常上限2倍以內,重啟博舒替尼300mg/日,并聯合熊去氧膽酸(250mg tid)預防肝損傷。
重啟后每周監測肝功能,ALT波動于60-100 U/L,未再出現黃疸或凝血功能障礙。
長期隨訪:
療效與安全性平衡:
重啟博舒替尼6個月后,BCR-ABL轉錄本水平降至0.5%,達到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MCyR),但ALT持續>80 U/L,需長期保肝治療。
2024年11月因腹瀉、皮疹加重,博舒替尼減量至200mg/日,肝功能指標穩定,BCR-ABL轉錄本水平維持在0.1%-0.3%。
并發癥管理:
2025年3月出現胸腔積液,胸水檢查示漏出液,考慮博舒替尼相關,經利尿治療后緩解。
截至2025年6月,患者持續200mg/日博舒替尼治療,累計隨訪13個月,無疾病進展或肝衰竭。
討論:
本例表明,博舒替尼相關肝毒性需早期識別并積極干預,劑量減至300mg/日可降低肝損傷風險,但需警惕疾病反彈。長期隨訪需動態調整保肝方案,并關注胸腔積液等少見不良反應。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更多問題,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海得康官網微信:15600654560。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