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結節性硬化癥相關嬰兒痙攣癥氨己烯酸治療后癲癇發作消失
患兒,男,5月齡,因“點頭樣發作伴發育倒退1個月”入院。患兒足月順產,出生時無窒息史,3月齡時出現抬頭不穩,4月齡時家長發現其頻繁點頭樣發作,每日發作數十次,伴雙上肢上抬,發作后無意識喪失。查體示頭圍42cm(正常低限),前囟1.5cm×1.5cm,皮膚可見多處色素脫失斑及鯊魚皮樣斑,眼底檢查未見異常。腦電圖示高度失律,頭顱MRI示雙側室管膜下多發結節,符合結節性硬化癥(TSC)診斷標準。基因檢測發現TSC2基因雜合突變(c.1832A>G,p.Asp611Gly),確診為TSC相關嬰兒痙攣癥(IS)。
治療經過
初始治療
患兒入院后立即啟動氨己烯酸(Vigabatrin)治療,初始劑量50mg/kg/d,分兩次口服。治療3天后,發作頻率降至每日5-10次;1周后發作完全消失,腦電圖高度失律改善為背景節律慢化伴局灶性放電。
同步行生酮飲食(KD)治療,脂質與非脂質比例3:1,逐步過渡至全量。治療2周后,患兒眼神交流增多,可追視紅球,雙手主動抓握玩具。
劑量調整與監測
氨己烯酸劑量逐步加至100mg/kg/d,治療期間每月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及血氨,均未見異常。
每3個月行視野檢查,首次檢查示周邊視野輕度缺損(右眼顳側、左眼鼻側),但患兒無主觀癥狀,繼續原劑量治療。
長期隨訪
治療6個月時,腦電圖恢復正常節律,頭顱MRI示室管膜下結節較前縮小。患兒可獨坐、扶站,語言發育達“ba-ba”水平。
治療12個月時,氨己烯酸減量至75mg/kg/d,KD比例調整為2:1,維持無發作狀態至今(18個月)。
本例患兒通過氨己烯酸聯合KD治療,實現了癲癇發作的快速控制及神經發育的顯著改善。氨己烯酸作為TSC-IS的首選藥物,其機制與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增加腦內GABA濃度相關。聯合KD可能通過進一步調節腦代謝途徑,增強抗癲癇效果。需注意氨己烯酸的視野缺損風險,建議定期監測并權衡療效與副作用。
氨己烯酸仿制藥已在老撾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