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那度胺的第二原發腫瘤風險:長期使用需謹慎时间:2025-06-20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來那度胺作為多發性骨髓瘤(MM)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的核心治療藥物,其長期療效已獲廣泛認可。然而,隨著用藥時間延長,第二原發腫瘤(SPM)風險顯著增加,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 風險數據:多項研究證實高風險 Lancet Oncology薈萃分析:納入3245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結果顯示接受來那度胺治療者5年SPM累積發病率為6.9%,顯著高于未使用者(4.8%,HR=1.55,P<0.001)。血液系統腫瘤風險尤為突出,來那度胺組5年發病率為3.1%,對照組僅為1.4%(HR=3.8,P<0.001)。 FDA警示數據:三項前瞻性隨機試驗中,824例接受來那度胺治療的新診斷MM患者中65例發生SPM,而665例安慰劑組僅19例(發生率7.9% vs. 2.8%,P<0.001)。中位發病時間為2年,主要類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和霍奇金淋巴瘤。 真實世界研究:一項長期隨訪研究顯示,來那度胺維持治療5年后,SPM發生率高達12.3%,其中AML/MDS占比達60%。 機制與高危因素 抗血管生成與基因毒性:來那度胺通過抑制血管生成影響正常組織修復,長期使用可能誘導染色體異常。 聯合用藥影響:與馬法蘭聯用時,SPM風險顯著升高(HR=4.86),而與環磷酰胺或地塞米松聯用風險無顯著增加(HR=0.86)。 患者特征:高齡、既往化療史、細胞遺傳學高危(如del(17p))患者風險更高。 臨床管理建議 風險評估:治療前篩查既往腫瘤史、家族史及細胞遺傳學異常,對高危患者慎用來那度胺。 劑量優化:長期治療中,建議采用間歇給藥(如21天用藥/7天停藥)或劑量遞減策略(初始10 mg/d,3個月后減至5 mg/d)。 監測方案:每3個月行血常規、骨髓穿刺及細胞遺傳學檢查,重點監測MDS/AML標志物(如TP53突變)。 替代方案:對SPM高風險患者,可考慮CD38單抗(如Isatuximab)聯合泊馬度胺方案,其ICARIA研究顯示PFS延長至11.5個月,且SPM風險未顯著增加。 來那度胺的SPM風險與療效需權衡,長期使用需嚴格監測。臨床應通過個體化劑量調整、聯合方案優化及定期篩查,降低SPM發生風險,確保患者長期獲益。 來那度胺仿制藥已在孟加拉上市,如需購藥,可出國就醫。海得康專注正規海外醫療,幫助中國患者搭建海外醫藥橋梁!更多藥品資訊,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加微信:hdk4000019769。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