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伐替尼治療胃腸間質瘤效果如何?已在中國獲批,適合哪些患者?时间:2021-04-30 作者:海得康醫學編輯劉曉曦【原创】 阅读 2021年4月,胃腸道間質瘤(GIST)靶向藥物泰時維(阿伐替尼片)在臺灣地區獲批上市,用于治療攜帶PDGFRA D842V突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成人患者。今年3月,阿伐替尼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批準,用于治療攜帶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GIST成人患者。 資料顯示,GIST是發生于胃腸道的肉瘤,肉瘤是發生在骨內或源自結締組織的腫瘤。胃腸道間質瘤起源于胃腸道壁中的細胞,并且最常發生在胃或小腸中。大多數患者的確診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通常在胃腸道出血、做手術或醫學影像檢查時發現,極少在腫瘤破裂或胃腸道發生梗阻后確診。原發GIST中,約有5%至6%的病例由PDGFRA D842V突變導致,這種突變是最常見的PDGFRA外顯子18突變。 2020年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虛擬大會上公布了NAVIGATOR研究PDGFRA D842V突變GIST患者數據。截至2020年3月9日數據截止日的結果顯示,在先前接受過或未接受過治療的PDGFRA D842V 突變 GIST 的38例患者中,他們每天接受300或400毫克的阿伐替尼治療。阿伐替尼治療表現出深度、持久的臨床應答,客觀緩解率為95%(95% CI: 82-99%)、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為22個月(95%CI:14個月,尚未達到),并且總體耐受性良好。在服用阿伐替尼所有劑量的250例晚期GIST患者中,最常見的不良事件(≥30%)為惡心,疲勞,貧血,腹瀉,眼眶水腫,嘔吐,食欲下降,流淚增加,記憶力減退和周圍性水腫。 全球范圍內,阿伐替尼治療晚期和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癥(SM)患者的臨床開發正在進行。美國FDA已授予阿伐替尼突破性療法認定,用于治療晚期SM,包括侵襲性SM的亞型,以及伴有相關血液腫瘤和肥大細胞白血病的SM,以及中度至重度惰性SM。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請咨詢海得康醫學顧問:400-001-9769,海得康官網微信:15600654560。 【友情提示:本文僅作為參考意見,具體處理辦法還是要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進行處理。用藥期間隨時與醫生保持聯系,隨時溝通用藥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