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PBC患者使用埃拉菲布拉諾后ALP下降50%的病例
患者女性,48歲,2020年因反復乏力、瘙癢就診,肝功能檢查示ALP 385 U/L(正常上限120 U/L),GGT 210 U/L,ALT 65 U/L,AMA-M2陽性(滴度1:1000),肝活檢提示中度界面性肝炎及膽管損傷,診斷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初始治療采用熊去氧膽酸(UDCA)13mg/kg/日,但12個月后ALP仍維持在320 U/L,瘙癢評分(VAS)達8分。
治療經過
基線評估(2021年12月):
血液學:ALP 315 U/L,GGT 190 U/L,ALT 58 U/L,總膽紅素(TBIL)1.2 mg/dL。
癥狀學:瘙癢評分(VAS)8分,夜間覺醒次數≥3次/周。
影像學:肝臟彈性成像示肝硬度值(LSM)8.5 kPa,提示無顯著纖維化。
埃拉菲布拉諾治療(2022年1月):
劑量:80mg/日(聯合UDCA 13mg/kg/日)。
監測方案:每4周復查肝功能,每12周評估瘙癢評分及生活質量(PBC-40量表)。
療效與安全性:
第4周:ALP降至260 U/L,瘙癢評分降至6分,夜間覺醒次數減少至1次/周。
第12周:ALP降至158 U/L(較基線下降50%),GGT降至85 U/L,ALT降至38 U/L,瘙癢評分降至3分。
第24周:ALP 142 U/L,TBIL降至0.9 mg/dL,PBC-40量表評分改善40%(瘙癢、疲勞維度顯著)。
安全性:未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僅輕度腹瀉(每日1-2次),未調整劑量。
本例患者在UDCA應答不佳后,聯合埃拉菲布拉諾實現ALP快速下降及瘙癢癥狀緩解。其機制可能與藥物激活PPARα/δ通路、促進膽汁酸外排及抗炎作用相關。治療中需注意監測肝酶波動(本例未出現ALT≥3倍ULN),且長期療效需結合肝纖維化進展指標(如LSM)綜合評估。
兩例病例分別展示了阿西米尼在T315I突變CML中的分子學療效及埃拉菲布拉諾在PBC中的生化應答優勢,均強調了個體化治療與多維度監測的重要性。
埃拉菲布拉諾仿制藥已在老撾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