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ID-19資訊丨在接受或否口服抗病毒治療的住院COVID-19患者中,病毒負荷反彈有多常見?时间:2023-03-09 作者:海得康醫(yī)學(xué)編輯劉曉曦【原创】 阅读 香港OmicronBA.2.2大規(guī)模流行期間的一項真實世界研究表明,在入院時不需要補充氧氣的住院COVID-19患者中,病毒負荷反彈并不常見,無論他們接受的是尼瑪瑞韋/利托那韋還是莫努匹韋(molnupiravir)。然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無論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更有可能出現(xiàn)病毒負荷反彈。 未發(fā)現(xiàn)病毒負荷反彈與死亡率、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IMV)啟動和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入院的復(fù)合不良結(jié)局之間存在關(guān)聯(lián),這表明在疾病進展高風(fēng)險的COVID-19患者中應(yīng)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 這項全人群回顧性隊列研究涉及2022年2月26日至7月3日期間住院和觀察的4,592名確診感染SARS-CoV-2的成年患者。在這些患者中,242名接受了尼瑪瑞韋/利托那韋治療,563名接受了molnupiravir,開始時的中位數(shù)為自癥狀出現(xiàn)或確診后1天。其余3,787名未接受任何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尼瑪瑞韋/利托那韋組達到病毒載量峰值的中位時間為0天,莫努匹拉韋組和對照組為1天,而達到低病毒載量(即循環(huán)閾值[Ct]值>30)的中位時間為分別8天,11天和10天。 病毒負荷反彈被定義為病毒載量增加,兩次連續(xù)測試之間的Ct值降低≥3,如果進行了≥3次測試,則在≥1次后續(xù)Ct測量中持續(xù)。 尼瑪瑞韋/利托那韋組的病毒負荷反彈率為6.6%,molnupiravir組為4.8%,對照組為4.5%。調(diào)整基線協(xié)變量后,事后邏輯回歸顯示各研究組的病毒負荷反彈率無顯著差異(尼馬瑞韋/利托那韋與對照組:調(diào)整后的比值比[adjOR],1.599;95%置信區(qū)間[CI],0.937–2.727;p=0.085)(molnupiravir對比對照:adjOR,1.193;95%CI,0.781–1.823;p=0.41)(nirmatrevir/ritonavir對比molnupiravir:adjOR,1.340;95%CI,0.703–2.553;p=0.37)。 然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有可能經(jīng)歷病毒負荷反彈,無論他們是否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nirmatrelvir/ritonavir:比值比[OR],7.37;95%CI,2.56–21.26;p=0.0002)(molnupiravir:OR,3.05;95%CI,1.28–7.25;p=0.012)(對照:OR,2.21;95%CI,1.50–3.27;p<0.0001)。 對于這兩種抗病毒藥物,18-65歲患者與>65歲患者相比,病毒負荷反彈的可能性顯著增加(nirmatrelvir/ritonavir:OR,3.09;95%CI,1.00-9.53;p=0.050)(molnupiravir:OR,2.68;95%CI,1.09–6.58;p=0.032),以及同時服用皮質(zhì)類固醇的患者(尼馬瑞韋/利托那韋:OR,7.51;95%CI,1.67–33.82;p=0.0086)(molnupiravir:OR,3.11;95百分比CI,1.23–7.82;p=0.016)。 在接受尼馬瑞韋/利托那韋治療的患者中,合并癥負擔(dān)高的患者病毒負荷反彈的可能性顯著增加(Charlson合并癥指數(shù)>6;OR,6.02;95%CI,2.09–17.38;p=0.0009),但顯著降低在未完全接種COVID-19疫苗的人群中(≤1劑BNT162b2或≤2劑CZ02;OR,0.16;95%CI,0.04–0.67;p=0.012)。據(jù)研究人員稱,疫苗誘導(dǎo)的免疫印記是完全接種疫苗的個體病毒負荷反彈發(fā)生率增加的一個可能原因,這值得進一步調(diào)查。 值得注意的是,從隨訪第5天起,病毒負荷反彈似乎與死亡率、IMV啟動和入住ICU的復(fù)合不良臨床結(jié)果無關(guān)(nirmatrelvir/ritonavir:adjOR,1.90;95%CI,0.48-7.59;p=0.36)(molnupiravir:adjOR,1.05;95%CI,0.39–2.84;p=0.92)(對照:adjOR,1.27;95%CI,0.89–1.80;p=0.18)。他們總結(jié)道:“應(yīng)向COVID-19患者開具口服抗病毒藥,這些患者有嚴重或致命后果的[高]風(fēng)險。” 來源:MI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