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7-11 作者:PD1 【轉載】 血液基因檢測,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液體活檢。 普通的活檢,都要穿刺或者做微創的手術,一部分病人不愿意配合,而且也不能反復做。但是,血液、尿液、胸水、腹水等體液,相對而言,還是很容易獲取的。因此,最近幾年關于液體活檢的研究,方興未艾。 液體活檢,目前做的最多的,就是循環腫瘤DNA(ctDAN)和循環腫瘤細胞(CTC),利用這兩項技術,動態監測(每隔一定時間復查一次),可以用于術后復發監測、疾病耐藥監測、指導靶向藥選擇、協助判斷生存期等。 最近,國外的幾大研究小組,陸續報道:基于血液循環腫瘤DNA(ctDNA)的動態監測,可以用于協助判斷PD-1抑制劑的療效。 2014年12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Diaz LA Jr教授,研究了12位接受PD-1抗體或CTLA-4抗體治療的晚期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治療前、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的ctDNA的變化。他們發現ctDNA中的基因突變濃度變化,與疾病演變相符;在一個經典病例中,ctDNA中腫瘤基因突變濃度的下降,比腫瘤縮小以及癥狀改善提前了很久——這位患者用藥6周時,ctDNA中的腫瘤基因突變已經不可測;用藥4個月后,影像學提示腫瘤明顯縮小。 2017年4月,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F.C. Bidard教授,入組了15位接受PD-1抗體治療的肺癌、腸癌、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治療前測一下ctDNA水平,治療8周后測一次ctDNA誰。他們發現:治療8周后ctDNA濃度由原來的較高值降低到不可測的患者,對PD-1抗體療效較好,生存期較長——下圖的黃色和藍色曲線,代表服藥8周后ctDNA濃度降低到不可測的病友,7位病友,6位有效。 2017年6月,圖盧茲大學醫院Pradines A教授,發現對于那些接受PD-1抗體治療后,影像學上出現腫瘤增大、出現新增腫瘤等疾病進展表現的病人,如果他們的ctDNA水平是下降的,那么有較大可能性是“假進展”。 下面這位病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病友在接受PD-1抗體治療前,ctDNA中KRAS突變的濃度在200多,用藥1個月后濃度就已經降到0了。病人2個月、4個月的時候,復查CT,腫瘤都是“增大”的,但是它的ctDNA濃度一直是0,于是他的主管醫生覺得應該再給他一些機會,結果再過一段時間,腫瘤就消退下去了——一例經典的“假進展”。 而下面這位病友,則是真進展,腫瘤增大,且ctDNA中腫瘤基因突變的濃度也在增大。 CtDNA中基因突變的監測,可以用于免疫治療療效的早期預測,可以用于真假進展的判斷,看來的確不錯。當然,上述研究入組的病人都較少,尚需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如丙肝新藥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藥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幫助國內患者選擇更新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更多藥品信息及購藥渠道,詳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