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7-11 作者:AZD9291 【轉載】 腫瘤是生物機體內的正常細胞在眾多內因和外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了質的改變,從而具有過度增殖能力而形成的。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已成為除心腦血管疾病外威脅人類生命的第二大疾病。 據統計,2015年中國預計有429.2萬新發腫瘤病例和281.4萬腫瘤死亡病例。其中,肺癌是發病率最高的腫瘤,也是癌癥死因之首。那么被診斷為肺癌就意味著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嗎?其實不然,現代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癌癥診療水平日新月異,只要堅定信念,不輕易放棄,生命的奇跡總會發生。就如同我科的一位肺癌患者——張女士,從確診肺癌至今已有整整十年,十年中數次從死亡線上掙脫,譜寫出一曲華美的生命詩歌。下面我們來說說張女士的故事。 2006年10月,在一次體檢中,50歲的張女士看著手中的CT報告如墜寒冰,上面赫然寫著“左下肺腫塊”,醫生告訴她很有可能是肺癌。懷著忐忑的心情,張女士完善了一系列的影像學檢查。不幸中的萬幸,癌細胞沒有轉移,張女士尚有手術機會。 2006年11月,張女士走進手術室,行“左下肺切除+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確診為肺癌,病理類型為鱗狀細胞癌。在之后長達半年的時間里,張女士先后接受了5個周期的術后輔助化療。治療結束后,張女士心里的那塊大石頭才終于放下。 之后就是定期的復查,每一次走進醫院,都像是經歷一次命運的宣判。然而,這一天還是來了,2007年5月,張女士復查時發現肺癌骨轉移,行骨轉移病灶放療后,張女士自感疼痛減輕。然而放療只是局部治療,張女士在不愿再次化療的情況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接受了當時的最新療法——靶向治療。在沒有接受基因檢測,又是鱗狀細胞癌的情況下,口服易瑞沙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然而,奇跡發生了,張女士的病情最終得到了控制。 2011年3月,張女士漸感胸背部及左肩部疼痛,全面檢查后發現左上肺轉移及第2腰椎轉移。在接受胸椎放療過程中,張女士家庭又遭受重大打擊,無暇就醫,心灰意冷的張女士在疼痛的折磨下,曾一度想放棄。 直至2014年2月,張女士走出陰影后,再次就診于我科,這時的張女士左上肺、左腋窩及全身多處骨轉移,考慮易瑞沙耐藥的可能性大。在宋啟斌主任的指導下,主治醫師姚頤副教授制定計劃,為其施行胸椎及左腋窩轉移病灶放療。然而,之后張女士的情況并不樂觀,2014年4月,由于椎體轉移壓迫脊髓,張女士全身癱瘓,四肢完全無法活動。此時的張女士只有化療一條路可走,考慮腫瘤的異質性,以及既往TKI(易瑞沙)有效,同宋主任商議后,姚教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給予培美曲塞聯合鉑類化療。4周期化療后,奇跡再次發生,從手指腳趾能夠小幅度活動開始,張女士漸漸恢復知覺,最終可以下地活動。之后近一年,張女士陸續完成10周期的培美曲塞單藥維持化療,疾病一直處于穩定狀態。 2015年10月,張女士再次感覺頸椎、胸背等多處疼痛,姚教授考慮培美曲塞耐藥,給予更換長春瑞濱聯合鉑類化療2周期,病情控制不佳。幸運的是,在這期間,第三代TKI奧西替尼(AZD9291)于2015年11月在美國獲FDA批準上市,為部分易瑞沙耐藥患者帶來福音。于是在2016年1月,姚教授建議張女士作基因檢測,最終在張女士的血液游離腫瘤細胞中檢測到基因突變,證明符合奧西替尼用藥條件。由于該藥在中國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并未批準上市,張女士自行購得奧西替尼并每日口服,很快疼痛得到控制。一個月后復查,張女士的胸部CT片子顯示肺部腫塊明顯減小,甚至近乎完全緩解。 現在的張女士仍舊每月來我科復查,不同的是,再沒有了當時的誠惶誠恐,更多的是感恩。坦然面對,積極治療是張女士此時的心態。醫護人員每次見到張女士也倍感親切,我相信這是一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而正是這種成就感激勵著我們醫護人員與無數癌癥患者共同奮戰在抗癌的第一線。 十年抗爭,生命來之不易,只要有希望,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如丙肝新藥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藥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幫助國內患者選擇更新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更多藥品信息及購藥渠道,詳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