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7-07 作者:AZD9291 【轉載】 什么是基因檢測? 基因是生命體的遺傳物質。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癌細胞中不少基因是變異的:有的基因缺失了,有的基因重復了,有的基因長歪了……利用各種方法,把這些變異的基因找出來,仔細分析,可以協(xié)助臨床診斷、指導治療選擇、輔助監(jiān)測疾病復發(fā)和耐藥、預估生存期等。 有一些非常難以確診的腫瘤,需要依靠特定的基因改變協(xié)助確診。比如,不少肉瘤都長的像梭子一樣,長長扁扁的,這時候如果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有ASPL-TFE3融合基因,那診斷腺泡軟組織肉瘤,就八九不離十了。 晚期肺腺癌病友,超過一半都攜帶EGFR、ALK、ROS-1等基因突變,這類病人就有機會嘗試靶向藥了,有效率高、副作用小、生存期相對較長。腫瘤科甚至分享過,依靠靶向藥聯(lián)合傳統(tǒng)放化療,生存期超過10年、20年的超級幸運案例。 什么人需要做基因檢測? 廣義上講,所有腫瘤患者均可以接受基因檢測;狹義上講,根據(jù)指南推薦,不同的病種、不同的分期、出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患者,適合做不同的基因檢測。 比如,一個晚期肺腺癌患者,尚未接受任何治療,家庭經濟情況一般,只是為了看看,是否有合適的已經在內地上市的靶向藥可用,那么只要測一下最常見的那幾個基因就可以了。 比如,一個超級土豪,是一個肉瘤,其他藥物治療都失敗了,但是依然想碰碰運氣,看看是不是自己還有靶向藥可用:不管是已經上市還是處于臨床試驗研究階段的,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想知道。那么,他或許可以選擇做一下跨癌種的、盡可能多的、幾十上百甚至全部的基因。基于這個目的的話,腫瘤科的貨架上,有550個基因的、甚至還有全外顯子組(3萬多個基因)的,供你選擇。 是不是所有靶向藥,都要做基因檢測? 不是。抗血管生成為主的靶向藥,如貝伐單抗、瑞格非尼、阿帕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樂伐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olaratumab等新藥,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檢測——因為,現(xiàn)在并不知道,哪個或者哪幾個基因變異,與這些藥物的療效有相關性。 組織和血液,到底選哪一個? 目前依然以組織病理切片的基因檢測,準確度最高,是業(yè)內公認的金標準。雖然它也不是100%完美(比如還有空間、時間、異質性的問題)。但是,常常能遇到病友無法取得足夠的組織,或者組織標本年代久遠,這類情況下,也可以考慮用血液標本勉強代替。我們一般推薦的優(yōu)劣順序是:最近手術或活檢新取的組織標本>1-2年內的組織標本>最新的血標本>2年以上的舊的組織標本。 目前主流的基因檢測方法是測序,那么用血液標本代替組織標本,準確度大約是70%-80%;此外,對于一些非常成熟的、少數(shù)幾個明確的基因位點,比如EGFR T790M等,已經有上市的數(shù)字PCR法來檢測,準確度可以提高到90%左右——測序法雖然準確度稍低,但是可以同一份樣本測幾十、上百甚至幾萬個基因;而數(shù)字PCR法雖然準確度大幅度提升,但是每次只能測一兩個,兩三個明確的基因位點。 血液基因突變動態(tài)監(jiān)測,有什么用? 血液中基因突變的濃度變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情的變化,甚至有時候比影像學更提前,比腫瘤標志物更準確。 因此,對于一些攜帶非常常見的基因突變的病人,如果碰巧腫瘤標志物又不敏感,那么利用血液基因檢測(就檢測那一兩個最常見的基因突變即可,價格可承受),每隔2-3個月測一次,通過基因突變的濃度變化和性質改變,可以提前發(fā)現(xiàn)疾病復發(fā)、提前預警藥物耐藥等。對于攜帶EGFR突變且口服靶向藥治療的病人,如果每隔2個月測一次血液中EGFR相應突變的濃度變化,國內外的眾多研究提示,可以比影像學平均提前4-6個月發(fā)現(xiàn)耐藥。 治療一段時間后,要不要重新做基因檢測? 事實上,腫瘤組織內的基因,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新的突變,過程是完全隨機的。各種治療手段可能會影響突變發(fā)生的頻率,也就是說原來是平均每10萬個細胞每天突變1次,現(xiàn)在變成了平均每1萬個細胞每天都要突變1次。 藥物等治療,可能會篩選和富集出具有某種基因特征的耐藥細胞,但是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耐藥細胞缺乏有效的新藥,也就是治療一段時間以后,可能的確發(fā)生了基因改變,但是沒有更好的治療選擇。 因此,我們一般僅推薦接受了靶向治療的病友,在藥物耐藥、疾病進展以后,酌情考慮再次行基因檢測——因為靶向藥用了一段時間以后,耐藥了,有一部分病人會富集出有更新的靶向藥可用的新的突變。比如口服第一代靶向藥(易瑞沙、凱美鈉、特羅凱等)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一開始可能是EGFR 19外顯子缺失突變,耐藥以后,一半左右的病人,會出現(xiàn)新的耐藥突變——EGFR T790M突變,而已經有第三代藥物(奧希替尼,商品名:泰瑞沙,小名:AZD9291)可以對付這個突變,對于這種情況,耐藥以后重新進行基因檢測,是強烈建議的,也是國內外指南強烈推薦的。 有基因突變,是不是一定有靶向藥可用? 不是。基因突變的類型太多,絕大多數(shù)基因突變,目前無法明確是不是和腫瘤有關;大多數(shù)能明確和腫瘤一定相關的基因突變(比如P53突變、KRAS突變、MYC擴增等),目前尚無已經上市的靶向藥。 因此,經常發(fā)生測了基因突變,得到了一本幾十上百頁的報告,清楚地列明了幾個甚至十幾個基因突變,但是依然沒有合適的、已經上市的靶向藥可以選擇。 沒有基因突變,是不是一定沒有靶向藥可用? 不是。不少靶向藥,比如抗血管生成為主的靶向藥,如貝伐單抗、瑞格非尼、阿帕替尼、索拉菲尼、舒尼替尼、樂伐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olaratumab等新藥,并不要求有什么特定的基因突變才能用。 這類靶向藥,是不是適合病人用,主要依據(jù)是大型臨床試驗結果、指南和診療規(guī)范以及病人身體狀況。 想用PD-1,要做什么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也可以指導免疫治療的選擇。比如MSI陰性但是POLE基因突變的患者,適合PD-1抑制劑;而EGFR突變、JAK2突變、LKB1突變、MDM2突變等病友,似乎不太適合PD-1抑制劑治療。 此外,眾多研究提示,腫瘤組織中總的突變數(shù)量,也就是腫瘤突變負荷(TMB)越高的病友,使用PD-1抑制劑的有效率越高。 基因檢測的套餐,到底怎么選? 看了上面的文章,是不是感受到了基因檢測的極端復雜性——的確是這樣的,每個病人到底應該做哪些基因的檢測,才能做到盡可能不遺漏(不錯過治療機會,不浪費標本)、又不多花冤枉錢,這里面學問很大很大…… 尤其很多朋友也在擔心:我家里人肺癌、乳腺癌、腸癌,我也會得癌嗎?肺癌更多與生活習慣有關比如抽煙,但是乳腺癌、腸癌確實與遺傳密切相關,特意請來遺傳咨詢師為大家解答需要何種基因檢測,有這方面需要的朋友可以咨詢客服。 每個病人,其實都要綜合腫瘤的種類、疾病的分期、之前治療的情況、后續(xù)治療的愿望、以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做一個“個性化”的安排,歡迎大家來腫瘤科咨詢相關的專家。 海得康發(fā)掘國際新藥動態(tài),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如丙肝新藥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藥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幫助國內患者選擇更新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更多藥品信息及購藥渠道,詳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