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5-11 作者:吉三代 在美國,有16%的人是沒有醫療保險的。這個超級大國的醫療費用,對于很多美國人來說都是比較沉重的負擔。 一個膝關節置換手術將花費超過40000美元,而在韓國的醫院,患者只需花費24000美元; 在美國,患者需要為臉部除皺術支付20000美元,而在新加坡,這一手術的費用僅需6250美元——治療效果幾乎一模一樣。 基于這個原因,美國每年有不少患者都選擇出國看病,在外國的治療費用加上往返機票、住宿,甚至再加上在當地的旅游費用,都可能比美國的治療費用便宜。 除了金錢上的巨大差別之外,發達國家患者選擇出國看病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縮短等待時間。 同樣一個白內障手術,英國患者平均需要等待80天才能接受手術,而在隔海相望的荷蘭,這一時間縮短為40天; 而如果是做前列腺切除術的話,西班牙患者需要等待將近100天,而荷蘭患者只需要等待30天; 加拿大實施的是全民醫保制度,然而很多加拿大患者經常為一些基本的檢查等待數周甚至數月,一個胃鏡檢查預約到半年之后并非罕見的新聞。 如果從等待時間和治療花費上來說,中國醫院無疑擁有著巨大的優勢,廣大兢兢業業的中國醫生致力于提供最高效的醫療服務。 大部分患者無需預約就可以見到醫生,一般影像檢查的排期不會超過2周,外科手術排期不超過3周。 醫務人員的收費更是低得驚人——一個闌尾切除術,中國醫生的手術費用不超過2000人民幣(含麻醉、術中監測和鎮痛費用)。 而美國醫生的手術費用高達8500美元(52000人民幣),相差26倍。 中國醫生用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國家財政投入守護著這個星球上最廣大人群的健康,這是一種偉大的奉獻——亦是一種巨大的犧牲。 跨國醫療的優勢有很多,但歸結到底,主要有以下四點(以美國為例): 1. 更加均衡的醫療水平 美國的總體醫療水平比較高,無論是羅切斯特的梅奧診所還是阿拉斯加的小鎮醫院,所有醫生均擁有醫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Medicine,MD),患者在哪里都能受到標準化的治療; 而在中國,盡管大城市三甲醫院的主治醫生有很多碩士或者博士,但在全國范圍內,仍有 71% 的醫生是大專及以下學歷。 由于缺乏完善的醫療分級和轉診制度,中國三甲醫院的醫生往往一天要接待近百名患者,這個數量是美國醫生的十倍之多。 2. 更加有效的治療藥物 奧希替尼AZD9291 在新藥方面,中國與美國有 5~10 年的差距。 以肺癌靶向藥為例: 中國目前僅有第一代 EGFR 抑制劑易瑞沙和特羅凱; 而美國在 2013 年已經批準上市第二代藥物阿法替尼,最新的第三代藥物 奧希替尼AZD9291 也預計今年底上市。 再譬如之前提到的 HPV 疫苗: 從 2006 年默沙東上市世界上第一支 HPV 疫苗、2009 年默沙東首次在中國進行 HPV 疫苗臨床試驗,至今已經過去了許多年的時間,但中國卻遲遲未能批準 HPV 疫苗上市。而這數年間的漫長等待,將可能導致中國未來 38 萬的宮頸癌新發病例。 3. 更加先進的治療設備 最新的檢查設備和治療儀器往往在發達國家最先使用。 以質子刀為例: 美國第一所質子中心(洛馬林達大學質子治療中心)于 1990 年投入使用,目前全美有 14 個正在運行的質子中心; 而中國首個質子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質子重離子中心)從 2015 年 4 月才開始正式運行。 而最先進的手術平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 在美國 2000 年已經被批準上市,目前全美醫院擁有 2 100 套達芬奇機器人系統,每 5 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中就有 4 臺通過機器人來完成; 而目前中國的醫院總共才有 18 套。 4. 更加科學的治療理念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物質上的差異其實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差異來自于治療理念,這是中國和美國醫療差距最大的地方。以患者為中心這句話,說著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卻難度重重。 以癌癥治療為例,在美國,很多醫院每個禮拜都會舉行多學科會診,由內科、外科、影像、病理和放療等多個科室醫生共同商討患者的綜合治療方案,美國的外科醫師不會給癌癥患者開化療方案,內科醫生也不會收治自己無法處理的患者。 而這些不規范的情況,在中國的腫瘤醫院卻司空見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