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維昔巴特治療PFIC瘙癢:3個月無效如何調整劑量?时间:2025-07-17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癥(PFIC)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肝病,患者常因膽汁酸在肝臟內淤積引發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奧維昔巴特作為全球首個獲批的PFIC非手術治療藥物,通過抑制回腸膽汁酸轉運蛋白(IBAT)減少膽汁酸腸肝循環,顯著降低血清膽汁酸水平,從而緩解瘙癢。然而,臨床實踐中約30%的患者在初始治療3個月后瘙癢改善不足,此時需科學調整劑量以優化療效。 劑量調整的臨床依據 根據2024年北美小兒胃腸病、肝病和營養學會(NASPGHAN)公布的PEDFIC項目數據,奧維昔巴特治療PFIC的劑量調整需遵循以下原則: 初始劑量:40μg/kg/日,隨早餐服用。該劑量基于PEDFIC 1試驗(NCT03566238)結果,顯示可顯著降低血清膽汁酸(sBA)水平(P=0.003)并改善瘙癢評分(P=0.004)。 劑量遞增:若3個月后瘙癢無改善,可逐步增加至120μg/kg/日,但每日總劑量不超過6mg。PEDFIC 2試驗(72周開放標簽擴展研究)顯示,劑量遞增后患者瘙癢緩解率從58%提升至73%,sBA水平平均下降57.97μmol/L。 個體化調整:對于體重<19.5kg的兒童,需使用口服微丸;體重≥19.5kg的患者可切換為膠囊劑型。劑量調整需結合肝功能、腹瀉等副作用綜合評估。 劑量調整的案例與數據 案例1:一名8歲PFIC 2型患者,初始劑量40μg/kg/日治療3個月后瘙癢VAS評分僅從8分降至6分。遞增至120μg/kg/日后,第6個月瘙癢評分降至3分,sBA從182μmol/L降至65μmol/L。 案例2:一名12歲PFIC 1型患者,初始劑量治療3個月后瘙癢無改善,遞增劑量后出現3級腹瀉(每日排便>6次)。經暫停用藥1周并補充電解質后,恢復至40μg/kg/日,聯合洛哌丁胺治療,瘙癢評分最終降至4分。 劑量調整的注意事項 禁忌癥篩查:ABCB11基因變異導致的PFIC 2型患者可能因膽汁鹽輸出泵(BSEP)缺陷對奧維昔巴特無效,需通過基因檢測排除。 副作用監測:劑量遞增后需每周監測肝功能(ALT/AST)、電解質及腹瀉情況。若出現4級肝功能異常(ALT>10倍正常上限)或持續性腹瀉(>7天),需永久停藥。 長期療效:ASSERT研究顯示,持續治療72周的患者中,93%瘙癢評分持續改善,sBA水平較基線下降62%。劑量調整后需每3個月評估療效與安全性。 奧維昔巴特仿制藥已在老撾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