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丨靶向藥盲吃可行嗎?如何盲吃靶向藥?
我們都知道,在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前,需要做相應基因檢測,針對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適合的靶向藥物。
盲試是指腫瘤患者在不進行基因檢測,或檢測后沒有合適靶點時(即野生型,沒有敏感突變),服用靶向藥的情況。
對于盲吃靶向藥的人群主要分為兩類:
(1)一類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做基因檢測,而選擇直接服用靶向藥物的人群;
(2)另一類是做過基因檢測,但檢測結果為陰性(野生型,無敏感突變),依然選擇靶向藥治療的人群。
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肺癌靶向藥物只對產生對應突變的患者有效,而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大約50%左右患者易發生EGFR基因突變,大約5%左右會發生ALK融合/重排,大約3%發生ROS1融合突變。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委員會(FDA)規定,醫生開具靶向藥物處方前必須為患者做基因檢測;在中國雖沒有強制的要求,但在藥物說明書上有明確指出藥物的作用靶點。
盲試靶向藥有什么危害和風險?
海得康海外醫療提醒:如果不進行基因檢測,盲目地使用靶向藥物,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的時間。錯用靶向藥物,可能導致延誤治療、最終加速病程惡化。
一般情況,基因檢測周期約為7-10個工作日,患者手術后,也需要兩周左右時間等待身體恢復,再進行下一步治療,因此,可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等待檢測結果。盡早進行基因檢測,便可盡早制定治療方案,及時應用于臨床治療。
國家衛健委之前頒布的《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 年版)》,明確指出: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需在病理組織學確診后或基因檢測后方可使用。其中也羅列了需要和不需要癌癥基因檢測的常用的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大分子單克隆抗體類藥物。
盲試靶向藥。對比基因檢測,盲試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即能省錢又能節省時間。那么,到底什么情況才可以跳過基因檢測,直接進行靶向治療呢?
情況一:靶向藥單一
盲試一旦發現沒有效果,就需要更他療法。
情況二:生存期不樂觀
對于一些癌友,可能醫生的預估不足6個月,并且經濟條件也不好,這種情況,如果拿半個月等一個不確定的結果的話,就顯得太冒險,所以不如直接進行盲試,把錢用在刀刃上,挑選概率最大的進行嘗試。
對于是否盲試靶向藥,大家可以在咨詢主治醫生后慎重決定。
海得康可以為國內患者提供一站式出國就醫服務,幫助患者去香港、澳門、印度、孟加拉、俄羅斯等就醫購藥。請在使用處方藥物前向醫生咨詢;在使用過程中如產生嚴重副作用,請及時就醫處理。請通過正規公司、出國就醫等方式獲取藥物。
推薦閱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