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的肝毒性風險:哪些患者需特別監測?时间:2025-07-10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肝毒性機制與發生率 艾曲泊帕可能通過抑制UDP-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GT1A1)和有機陰離子轉運多肽(OATP1B1),導致高間接膽紅素血癥和肝細胞損傷。臨床研究顯示: 發生率:ITP患者中,3%-5%出現ALT/AST>3倍正常上限(ULN);CHC患者中,1%-2%發生藥物性肝損傷(DILI)。 種族差異:亞洲人群DILI發生率是白人的2-3倍,可能與代謝酶基因多態性相關。 高風險人群特征 基礎肝病: 肝硬化(Child-Pugh B/C級)患者DILI風險增加5倍。 合并HBV/HCV感染者,肝毒性發生率較無感染者高40%。 代謝異常: UGT1A1*28純合子基因型患者,艾曲泊帕血藥濃度升高30%,肝毒性風險增加。 基線ALT>2倍ULN者,肝損傷發生率達12%。 聯合用藥: 與他汀類藥物聯用,肝毒性風險增加2倍。 含鈣/鐵/鎂的礦物質補充劑可降低艾曲泊帕生物利用度,但停藥后反彈可能誘發肝損傷。 監測與管理策略 基線評估: 治療前檢測ALT、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及UGT1A1基因型。 亞洲人群建議從12.5 mg/日起始,每2周監測肝功能。 動態監測: 劑量調整期:每2周檢測肝功能;穩定期:每月1次。 若ALT>3倍ULN,暫停用藥并每周復查;若ALT>5倍ULN或伴DBIL升高,永久停藥。 高風險人群管理: 肝硬化患者:禁用艾曲泊帕,除非預期獲益>門脈血栓風險。 UGT1A1*28純合子者:初始劑量減至12.5 mg/日,目標PLT放寬至30-50×10⁹/L。 真實世界案例 一例48歲女性ITP患者,基線ALT 45 U/L,UGT1A1*28雜合子。接受艾曲泊帕50 mg/日治療2周后,ALT升至210 U/L,TBIL 38 μmol/L。停藥并予水飛薊賓治療4周后,肝功能恢復正常。重新以12.5 mg/日起始,PLT維持在50-70×10⁹/L,未再發生肝損傷。 艾曲泊帕的肝毒性風險與基礎肝病、代謝酶基因型及聯合用藥密切相關。對高風險人群需嚴格監測肝功能,個體化調整劑量,以平衡療效與安全性。 艾曲泊帕仿制藥已在老撾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所有內容均根據公開信息查詢整理發布,如有雷同或侵權請聯系刪除。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使用前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前,請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