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拉替尼使肺癌軟腦膜轉移病灶實現長期控制,仿制藥上市了嗎时间:2024-10-23 作者:醫學編輯李可艾 阅读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的發現促成了靶向藥的問世,極大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然而,多數患者最終會產生獲得性耐藥,耐藥機制包括獲得性突變、旁路信號通路的激活及中樞神經系統的進展。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占2%-5%,ALK陽性基因突變多見于年輕非吸煙女性。此類患者在確診和治療過程中,腦轉移的概率高于其他肺癌患者。截至2024年,已有多種ALK靶向藥獲批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其中包括第三代靶向藥洛拉替尼。在CROWN臨床試驗中,洛拉替尼顯著延長了無進展生存期。盡管臨床試驗排除了軟腦膜轉移患者,但下述案例展示了使用洛拉替尼后,腦膜轉移獲得長期控制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軟腦膜轉移后使用洛拉替尼實現長期控制 患者為35歲男性,因頭痛和復視就診。患者有吸煙史,CT及核磁共振成像顯示腦部有一個4厘米的孤立性腦腫瘤,導致中線移位。同時,CT還顯示肺左下葉有原發性肺癌。腦部手術后,病理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腦部病灶為肺部轉移。分子診斷確認為EMA4-ALK融合突變。 患者首先使用克唑替尼治療2年,后因病情進展改用第二代靶向藥阿來替尼1年,隨后又使用第二代靶向藥布格替尼3年。之后,患者出現軟腦膜轉移(核磁共振成像證實)并伴有復視。 患者開始使用第三代靶向藥洛拉替尼,每日100毫克劑量導致不良心理事件,包括癡呆、情緒改變、抑郁和自殺意念。患者希望換回阿來替尼,但重新使用阿來替尼3個月后,軟腦膜轉移灶再次進展。經共同商討,患者開始每日使用75毫克的洛拉替尼,此劑量基本可耐受。盡管出現血脂異常,但心理事件和情緒改變未復發。患者繼續使用第三代靶向藥洛拉替尼治療2年,軟腦膜轉移灶持續完全緩解(即無可評估病灶)。 洛拉替尼仿制藥已在老撾上市,仿制藥是一種治病的新選擇,如需購買,可自行出國就醫, “海得康”作為一個專業的醫療咨詢平臺,為患者提供有關該藥物的詳細信息和個性化建議。海得康有著豐富的國際新藥動態知識和經驗,能夠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有需要,可以撥打服務熱線400-001-9769或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來獲取幫助。請注意,所有關于藥物的使用和副作用的信息都應僅作為參考,并不應替代醫生的專業建議。在決定使用或更改任何藥物治療方案之前,務必與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