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毒性特征分析时间:2024-06-28 作者:醫學編輯陳筱曦 阅读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已成為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標準藥物。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各種ALK抑制劑在NSCLC患者中的毒性特征。 我們納入了接受ALK抑制劑治療的晚期NSCLC患者,并利用隨機效應模型對匯總不良事件(AE)的發生率進行了詳細計算。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接受ALK抑制劑單藥治療的患者都經歷了至少一種不良反應。 在各類ALK抑制劑中,750mg塞瑞替尼的≥3級不良反應匯總發生率最高,達到71.3%,其次是克唑替尼(44.6%)、阿來替尼(37.4%)和恩沙替尼(35.3%)。另外,有三項研究分別報告了布格替尼(72.8%)、洛拉替尼LorlatinibLorlatinib(72.4%)和450mg塞瑞替尼(64.8%)的3級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不良反應引起的劑量減少方面,塞瑞替尼750mg的減少率最高,其次是布格替尼、塞瑞替尼450mg、洛拉替尼LorlatinibLorlatinib、克唑替尼、恩沙替尼和阿來替尼。值得注意的是,因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中斷的比率相對較低,范圍在3.8%至10.5%之間。 此外,我們還觀察到不同抑制劑具有不同的毒性特征。例如,750mg塞瑞替尼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良反應;肝轉氨酶升高則主要出現在使用塞瑞替尼和布格替尼的患者中;恩沙替尼常引發皮疹;而洛拉替尼LorlatinibLorlatinib則顯示出較高的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膽固醇血癥發生率,這在其他ALK抑制劑中并不常見。 綜上所述,雖然個別ALK抑制劑的≥3級不良反應發生率屬于中等偏高,但總體上是可控的。重要的是,每種ALK抑制劑都展現出其獨特的毒性譜,這為臨床醫生在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海得康”一直緊密跟蹤國際新藥的最新進展,并致力于為國內患者提供關于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專業咨詢服務。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請撥打我們的醫學顧問電話:400-001-9769,或添加海得康官方微信:15600654560,我們的專業團隊會為提供詳細的咨詢。 溫馨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并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后確定。在用藥期間,請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用藥情況。如果圖片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