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有遺傳性嗎?怎么預防胃癌的發(fā)生?时间:2018-10-30 作者:海得康醫(yī)學編輯劉曉曦【原创】 阅读 胃癌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發(fā)病率均很高,中國就是其中的高發(fā)地區(qū)。由于我們國家現階段并沒有開展胃癌篩查,所以很多情況下經常到晚期才得到診斷,導致胃癌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 胃癌是慢性疾病,發(fā)病過程較長且復雜。目前,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被證明是人類胃癌的直接病因。胃癌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認為胃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高鹽飲食和其他飲食因素如變質食物、煙熏食物、腌制品等;另外有胃癌家族史者發(fā)病率增高。具體分為: 1. 某些化學品:以N-亞硝基化合物(NOC)為代表,這是一類亞硝基團(-NO)的化學 物質的總稱,可分為亞硝胺類、亞硝酰胺類、亞硝基氨基酸類、亞硝基肽等。 2. 飲食因素:胃癌與高鹽飲食及鹽漬食品攝入量有關。高濃度的氯化鈉能直接破壞胃粘液屏障和延長胃排空時間,間接促進致癌物質進入胃粘膜上皮靶細胞。高鹽還能直接損傷胃粘膜上皮,導致上皮再生性增殖。多環(huán)芳烴化合物是一種致癌物,它可污染食物或在食物加工過程中形成。如而在熏魚熏肉的樣品發(fā)現這些食品有較嚴重的多環(huán)芳烴化合物的污染。 3. 幽門螺桿菌(HP)感染:大量人群描述流行病學、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均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流行呈正相關關系。關于HP感染影響胃癌發(fā)生的機制,目前認為它主要通過誘發(fā)胃粘膜炎癥反應而導致胃粘膜上皮細胞再生,具有促癌作用。另外HP還能激活單核細胞合成內源性遺傳毒性物質氧氮分子。 4. 遺傳因素:遺傳素質對胃癌的發(fā)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聚集現象,以及可發(fā)生于同卵同胞,支持了這種看法。在胃癌病人中調查,一級親屬患胃癌比例顯著高于二級、三級親屬。彌漫型胃癌的親屬發(fā)病的危險度高于腸型胃癌。 5. 其他因素:在世界范圍內有多項病例對照和前瞻性研究顯示吸煙與胃癌發(fā)病有一定關 系, 相對危險度在1.4~4.8之間。某些職業(yè)暴露如煤礦、石棉、橡膠等化工行業(yè)工人中胃癌相對高發(fā);精神創(chuàng)傷、文化、生活水平低下也間接與胃癌發(fā)病有關;飲酒、霉菌污染食品與胃癌發(fā)病似有一定關聯,由于聯系強度較弱且重復性不夠,尚須進一步研究證實。 6. 癌前疾病與癌前病變:從正常胃粘膜上皮到發(fā)生細胞癌變往往需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演變 階段。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胃潰瘍( GU )、胃息肉(GP)、部分胃切除術后的殘胃(GS)、慢性萎縮性胃炎(CA G)、胃粘膜上皮異型性增生(DYS)、胃粘膜腸上皮化生( IM )等這些癌前慢性疾病和癌前病變列為胃癌前狀態(tài)。這些癌前狀態(tài)與胃癌有發(fā)病學的聯系,故需要積極處理。 三、胃癌的常見癥狀 早期胃癌往往無明顯的癥狀,患者的全身情況一般良好,局部體征很少,故常常未能引起患者及檢查者的足夠重視而發(fā)生誤診。隨著腫瘤的發(fā)展,影響胃的功能時才出現明顯的癥狀,但此種癥狀也并非胃癌所特有,常與胃炎、潰瘍病等慢性疾患相似。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上腹脹痛,消瘦、乏力、食欲減退、貧血,惡心,嘔吐,出血和黑便,此外病人有時可能有腹瀉和/或便秘或下腹部不適,也可有發(fā)燒等。有些病例可先出現轉移灶的癥狀,如卵巢或脾周圍腫塊等。在體征放方面,早期胃癌常無明顯體征,有時有上腹部的深壓痛有時伴有輕度的肌抵抗感。上腹部包塊,直腸前陷窩腫物、臍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均是胃癌晚期和/或出現轉移灶的體征,尤其是左鎖上淋巴結的轉移最為常見。這些表現不但有診斷意義且對決定治療方案有實際意義。 四、診斷 理想而完整的診斷方法應達到四個目標: 定位、定量、定性和定期。 (一) 常用的檢查方法 1. 胃鏡 胃鏡能直接看到胃粘膜病變部位和范圍,是診斷胃癌的有效方法。一般認為,胃鏡對進展期胃癌的肉眼診斷率高達90%以上。對早期胃癌,內鏡檢查與細胞學檢查、病理檢查聯合應用,以及結合染色法和熒光法,可大大提高診斷陽性率。由于胃鏡的普及,在胃癌篩查方面已取代鋇餐成為首選。 2. X線造影 X線造影能確定腫瘤的位置、大小、周圍的侵犯程度,對腫瘤性質的分析,估計手術的可能性及預后等均有較重要的意義。目前主要有胃鋇餐造影法和胃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法,胃鋇餐造影法現在已逐漸被胃雙重對比造影所取代,但由于鋇餐造影價格便宜,技術簡單故仍為許多醫(yī)院采用。胃氣鋇雙重對比造影由于能清楚地顯示出胃粘膜地細微結構即胃小區(qū)的情況,所以對胃癌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胃癌的診斷有獨特的效果。雖然X 線造影在胃疾病診斷中的優(yōu)勢受到了許多檢查方法的挑戰(zhàn),但由于可對胃進行形態(tài)和功能的顯示,其基礎性的作用仍勿庸置疑。 3. 超聲診斷 隨著水充盈胃腔法及胃超聲顯像液的普及應用,超聲檢查對胃癌的診斷,已受到臨床醫(yī)師的高度重視。它簡單易行,屬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且檢查不受任何限制,較易為患者接受,尤其適合于年老、體弱及嚴重病人。對臨床疑診胃癌,但因種種原因不能施行內鏡檢查者,已成為一種篩選檢查手段。此外,內鏡超聲能清晰地顯示胃壁層次及腔外鄰近組織或器官的結構,可對腫瘤的侵犯程度、淋巴結及胃外轉移進行準確的評估,對胃癌術前分期明顯優(yōu)于其他各種檢查,與術后病理對照也具有較高的一致性。EUS可將胃壁細微結構清晰地分為五層:粘膜層、粘膜肌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下和漿膜層。除胃壁外,胃周圍淋巴結、胃周器官包括胰、脾、左腎和左肝也可探查。 4. CT診斷 隨著螺旋CT 的問世,克服了普通CT受掃描速度、呼吸偽影、后處理功能的限制,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力,能顯示胃壁全層、鄰近組織和臟器,對胃癌的定位、定量和定期很有幫助,使其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胃癌轉移灶的診斷。目前胃癌CT掃描主要采用低張水充盈、靜脈團注造影劑后三期增強掃描技術,正常胃壁多呈現2~3層結構,分別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漿膜層。CT表現診斷胃癌的主要依據有:胃壁增厚、軟組織腫塊、腫瘤區(qū)域的異常強化及胃壁多層結構的破壞等。 5. MRI診斷 近幾年,隨著MRI器械和成像軟件的進步,以及使用胃腸道松弛劑抑制胃腸蠕動,可獲得較好質量的胃及鄰近臟器MRI圖像,與CT相比,具有以下三個優(yōu)勢:①多平面成像能力,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容積效應的影響。②多參數成像能力,通過各臟器組織對比度的差異,較好地顯示腫大淋巴結、異常軟組織塊及對腹內臟器的侵犯。③流空效應使MRI無需造影劑即可將淋巴結與血管區(qū)別開來。因而,MRI 也可給手術提供大量信息,是一項很有價值的胃癌檢查方法。 6. PET-CT診斷 將PET與CT結合起來,可有效顯示病變的具體范圍及受累部位,可了解其它部位的轉移情況。但由于其價格昂貴,一般不作為做常規(guī)檢查使用。 7. 胃癌的生化、免疫檢查 一般認為胃癌細胞可產生一些物質,其中某些可在胃液或血清中被探及,可用較為簡單的生化、免疫學檢測技術在血清中找到這些標記物,作為識別胃癌高危個體或早期發(fā)現胃癌的辦法。一般常用的有CEA、CA19-9、CA125、CA72-4等。但經多年的實踐,發(fā)現此種方法并不理想,陽性者多見于腫瘤較大或已有遠處轉移的進展期胃癌,對早期胃癌的陽性率<5%,所以血清中腫瘤標記物對早期診斷的幫助不大。目前普遍認為這些腫瘤標記物僅有助于判別腫瘤的預后及化療的療效,而無助于胃癌的診斷。 海得康可以為國內患者提供一站式出國就醫(yī)服務,幫助患者去香港、澳門、印度、孟加拉、俄羅斯等就醫(yī)購藥。詳詢海得康醫(yī)學顧問:400-001-9763,或加微信:headkonhdk。 海得康特別提示 請在使用處方藥物前向醫(yī)生咨詢; 在使用過程中如產生嚴重副作用,請及時就醫(yī)處理; 請通過正規(guī)公司、出國就醫(yī)等方式獲取藥物,以免通過「個人代購」途徑買到假冒、過期、回收藥物,耽誤疾病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