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9-08 作者:PD1 【轉載】 淋巴瘤是一類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的單克隆增值性疾病,主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兩大類。NHL在過去30年間,發病率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世界范圍內其發病率增長了約1倍,在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中男性居第8位,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HL的發病率遠低于NHL,近20年其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 近20年來,分子診斷技術的進步使淋巴瘤的分類、分型不斷更新,治療效果不斷提高。隨著腫瘤基因組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淋巴瘤的診斷和治療也開啟了新篇章。 淋巴瘤病理分類的演變歷程 淋巴瘤準確的診斷與分類是影響其治療及預后的關鍵。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發布的第四版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的主要原則是在1994年歐美淋巴瘤(revised European and American lymphoma, REAL)分類的基礎上,綜合細胞起源、形態學、免疫表型、遺傳及臨床特征,將淋巴瘤分為前驅細胞淋巴瘤和成熟細胞淋巴瘤。 2016版更新版WHO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是在2008版的基礎上納入了臨床、形態學、免疫表型及分子遺傳學的標準,將一些之前認為是不同的疾病種類整合為一個整體,同時利用最近幾年新的發現來描述一些暫定的疾病種類,并納入一些對疾病生物學有重大意義的分子生物學結果。 (一)、成熟B細胞腫瘤更新要點: 1、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 CLL/SLL)與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多(Monoclonal B Lymphocytosis, MBL): 2016版提出MBL為CLL/SLL的早期階段,MBL分為低計數MBL及臨床MBL兩類。 2、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LPL)與MYD88 L265P突變: LPL與淋巴結邊緣區淋巴瘤及CLL/SLL的鑒別診斷較為困難。2016版將MYD88 L265P突變作為LPL的診斷性標記,尤其是伴有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的病例,其突變率高達90%以上。雖然MYD88 L265P突變不是LPL特異性的分子標記,但對LPL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3、濾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與兒童型FL: 2008版中曾提出過“兒童FL”這一亞型,但未將其清晰地定義為一獨立的實體。2016版明確定義“兒童型FL”為FL的一獨立實體。 4、結內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NMZL)與兒童NMZL: NMZL增加了“兒童NMZL”這一亞型,其發生多見于青年,以男性居多,主要累及頭頸部,病灶單純手術切除及觀察即可,預后良好。 5、EB病毒陽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老年人EB病毒陽性DLBCL”更名為“EB病毒陽性DLBCL,非特指型”。將“老年人”刪除是由于隨著EB病毒檢測方法的不斷更新,發現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組。 6、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 2016年版中“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取代了2008年版“B細胞淋巴瘤,特征介于DLBCL和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之間不能分類型”。其包含以下兩類: (1)所有雙重打擊的B細胞淋巴瘤,即伴有BCL2(和/或BCL6)及MYC重排的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不管形態學是DLBCL還是Burkitt樣均歸于此類; (2)形態學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間的病例。 7、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2016年版Burkitt淋巴瘤新增了“伴11q異常的Burkitt樣淋巴瘤”這一亞型。Burkitt淋巴瘤幾乎所有的病例均存在MYC重排,而伴11q異常的Burkitt樣淋巴瘤卻無MYC重排,在11q同時存在獲得和缺失異常,過表達PAFAH1B2。該亞型主要發生于兒童和青年,主要表現為結內病變,形態學及免疫表現與經典Burkitt淋巴瘤非常類似。 (二)、成熟T和NK細胞腫瘤更新要點: 1、腸道T細胞淋巴瘤 (1)腸病相關性T細胞淋巴瘤(enteropathy associated T cell lymphoma, EATL) 2016年版 EATL指的是2008年版中的EATL I型(經典型)。 (2)單型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 原EATL II型更名為單型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成為與EATL同等地位的一種腸道淋巴瘤類型。 (3)胃腸道惰性T細胞淋巴瘤增值性疾病 該病化療敏感性差。識別該病的重要性在避免誤診為侵襲性T細胞淋巴瘤而導致患者不必要的化療。 (4)腸道T細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 “腸道T細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為一排除性診斷。在排除EATL、單型性親上皮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胃腸道惰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值性疾病及結外T/NK細胞淋巴瘤后,作出該診斷。 2、ALK陰性間變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 2016年版明確了“ALK陰性ALCL”與伴CD30表達陽性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區別。同時,新增“乳腺假體植入相關ALK陰性ALCL”這一亞型。 3、原發性皮膚外周T細胞淋巴瘤 罕見亞型 (1)原發性皮膚CD4陽性小/中等大小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 2008年版“原發性皮膚CD4陽性小/中等大小T細胞淋巴瘤”在2016年版中更名為“原發性皮膚CD4陽性小/中等大小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 (2)原發性皮膚肢端CD8陽性T細胞淋巴瘤 2016年版新增加“原發性皮膚肢端CD8陽性T細胞淋巴瘤”。該病多見于男性,中位發病年齡55歲,臨床過程表現為惰性,雖可復發,但所有接受病灶完整切除的患者均存活,預后好。 4、兒童系統性EBV陽性T細胞淋巴瘤 為了強調疾病侵襲性的臨床過程,2016版采用“兒童系統性EBV陽性T細胞(包括種痘樣水皰病樣淋巴瘤)”取代了2008版“兒童EBV陽性T細胞淋巴組織增值性疾病”這一診斷術語。 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對淋巴瘤診斷與療效評價體系發展的影響 由于淋巴瘤的療效評價與實體瘤有所不同,為規范淋巴瘤的治療,1999年Cheson等人提出了國際工作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IWG)療效評價體系,將淋巴瘤的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未確認的完全緩解(uncomfirmed complete remission, CRu)、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 PR)、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 SD)以及進步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或復發(relapse)。然而,這一療效評價體系存在以下缺點:①對于淋巴結明顯消退,但仍有殘存的CRu患者,可能存在2種可能,一是殘留淋巴結無腫瘤活性,即實際上的CR;二是確實有腫瘤殘存。然而針對這兩種情況,隨后的治療方案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有進一步的方法可以將這兩種情況加以鑒別;②對于其他病灶完全消退,僅骨髓受侵、治療后情況無法判定的患者,也同樣存在著后期治療策略的選擇。 針對上述問題,2007年Cheson等對IWG療效評價體系進行了修訂,首次將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引入淋巴瘤療效評價體系。對治療前PET陽性,對氟脫氧葡萄糖(F-deoxyglucose,FDG)高親和性的淋巴瘤(如DLBCL,FL,HL等),只要治療后PET陰性,無論有無殘留結節,均可視為CR,去除了CRu的概念。同時增加了對骨髓的評判標準,即在形態學上無法辨別骨髓是否受侵的情況下,進一步行免疫組化確認。 自2007年,Cheson等人將PET引入淋巴瘤療效評價系統以來,PET在淋巴瘤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價中的地位日益得到認可。盡管2007年版的IWG標準解決了1999年版的兩大缺點,但當時并未常規推薦PET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和療效評價,而且視覺判斷法本身也存在重復性差、不夠具體量化等缺點。隨著PET在臨床日常工作和各項臨床研究中的廣泛應用,其在淋巴瘤分期和療效評價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2012年在法國召開的第四屆國際PET協會與2013年在瑞士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淋巴瘤會議上,制定了新的淋巴瘤分期-Lugano分期,并采用Deavuille標準進行療效評價。由于不同類型淋巴瘤對FDG攝取率不同、穩定性存在差異,故新的Lugano分期和療效評價體系主要將PET/CT推薦應用于HL,DLBCL及FL三種類型的淋巴瘤。新的療效評價體系推薦應用五分法, 1、2分被認為是完全代謝緩解(complete metabolic response,CMR);3分在治療結束也被認為是CMR,但若發生在中期療效評價而后期希望以減少治療強度為目的,3分不應視為CMR,否則有可能會導致治療不足;若FDG代謝降低但結果為4、5分者被認為是部分代謝緩解(partial metabolic response,PMR),若代謝無明顯變化則被認為疾病穩定(no metabolic response),若代謝升高或有新病灶出現則被認為疾病進展(progressive metabolic disease)。 新藥研究 1.單克隆抗體: (1)CD20單克隆抗體: obinutuzumab(GA-101):是一種人源化的IgG1抗體,并且經過改造增加了Fc段的親和力、增加了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的效果。其單藥II期臨床試驗(NCT00517530)已在惰性及非惰性淋巴瘤中進行,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別為55%和28%。此外,obinutuzumab與化療聯合在復發/耐藥FL中可獲得優異的ORR,且患者對雙藥治療的耐受性較好(NCT00576758)。 由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美羅華生物類似藥HLX01于2015年通過臨床試驗審批,目前正在我國開展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NCT02787239),而由神州細胞研發的SCT400也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及前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III期臨床試驗(NCT02772822)。 (2)CD38單克隆抗體: daratumumab為人源化抗CD38單克隆抗體,可作用于過度表達CD38的腫瘤細胞,通過多種免疫介導機制殺滅腫瘤細胞。2015年,FDA批準其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CD38在部分ENKTL患者中過度表達,與不良預后相關,提示CD38可能成為ENKTL的治療靶點。 2.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 ADC是將抗體與細胞毒性藥物連接起來,通過抗體的靶向作用將細胞毒藥物靶向腫瘤,進而降低化療中常見的藥物非特異性全身毒性。 brentuximab vedotin (SGN-35,BV):是一種新型抗體偶聯藥物,其以HRS細胞表面高表達的CD30分子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攜帶細胞毒性化療物MMAE,當其與CD30結合,MMAE通過內吞作用在細胞內釋放,造成微管破壞,細胞死亡,從而消滅腫瘤細胞。對于復發/難治性HL的II期臨床試驗(NCT00848926)結果顯示3年OS和PFS分別為73%和58%,5年OS和PFS分別為41%和22%。2011年8月,FDA加速批準了BV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HL和系統性間變大細胞淋巴瘤。隨后對于ASCT后HL的鞏固治療的III期臨床試驗(NCT01100502)結果顯示BV組與安慰劑組的3年PFS分別為61%和43%,由于該試驗的優異療效,美國FDA擴大批準該藥用于ASCT后具有復發或進展風險HL的鞏固治療。 3. Bruton’s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劑 BTK是一種B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的重要介質,介導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并促進CLL細胞的存活和增殖。 (1)Ibrutinib (PCI-32765,依魯替尼):是一種首創的口服BTK抑制劑,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復制和轉移所需的BTK發揮抗癌作用。Ibrutinib單藥及聯合應用在血液系統腫瘤中療效喜人,包括CLL、MC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癥(WM)、DLBCL、FL、MM以及MZL等。 Ibrutinib用于復發/難治性CLL/SLL的Ib/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NCT01292135)結果顯示兩劑量組的總體應答率相似(71%),在26個月是,預期PFS為75%,OS為83%。另一項評估口服Ibrutinib對111例復發/難治性MCL療效的II期臨床試驗(NCT01236391)結果顯示:ORR為68%,21%的患者取得CR和47%的患者取得PR。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輕度或中度的腹瀉、乏力和惡性。 此外,一項針對復發/難治性DLBCL的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NCT01325701),評價Ibrutinib用于DLBCL的活化B細胞(ABC)亞型是否比用于生發中心(GCB)亞型更有效。研究結果顯示:單藥治療時,ABC亞型與GCB亞型相比,對Ibrutinib有效性更高(ORR分別為41%和5%)。兩種亞型的中位OS分別為9.7個月和3.35個月。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乏力、低鈉血癥、肺炎、脫水及胸膜滲出。 (2)我國BTK抑制劑的研發: 由百濟神州研發的BGB-3111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研究的BTK抑制劑,于2016年通過臨床試驗審批,目前正在我國開展針對B細胞淋巴瘤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期臨床試驗(NCT02343120)。此外,由北京賽林泰研發的CT-1530目前也正在針對復發/難治性B細胞淋巴瘤,CLL和WM進行I期臨床試驗(NCT02981745)。 4.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抑制劑 PI3K是一種脂激酶,由α、β、γ和δ4個亞基組成。PI3K的激活可以在細胞膜產生磷脂第二信使,進一步激活多種胞內酶,后者是細胞增殖、存活和細胞活性的調節因素。許多組織中都有α、β亞基的廣泛表達,而β、γ亞基僅在造血細胞中高表達。在B淋巴細胞中,δ亞基(PI3Kδ)在正常B細胞發育和功能、B細胞受體以及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整合素信號轉導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Copanlisib(BAY80-6946):是一種新型的靜脈注射型泛1類PI3K抑制劑,與Idelalisib只選擇性作用于δ亞基不同,Copanlisib對PI3K-δ和PI3K-α異構體均具有抑制活性。 II期CHRONOS-1臨床試驗(NCT01660451),Copanlisib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2次治療的復發/難治性惰性NHL,ORR為59.2%,CR為12%,DOR超過98周(687天)。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血糖升高和高血壓。 5.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 HDAC抑制劑可以影響多種外生機制,比如通過核染色質凝結和組蛋白乙酰化,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細胞周期停滯、細胞凋亡。 (1)羅米地辛(romidepsin):是一種選擇性的HDAC抑制劑。在復發/難治性PTCL中,羅米地辛單藥治療的ORR為25%,其中15%達CR或CRu,DOR為17個月;最常見的3級以上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減少(24%)、中性粒細胞減少(20%)和感染;病理類型及前期治療對緩解率無影響。另有一項II期臨床試驗顯示,納入47例既往接受治療PTCL,羅米地辛單藥治療的ORR為38%, CR為18%,DOR為8.9個月。2011年,美國FDA批準羅米地辛用于復發性PTCL。 (2)貝林司他(Belinostat):是I、II和IV類HDAC抑制劑。有臨床試驗顯示,在129例既往接受過治療的復發/難治性PTCL,貝林司他單藥平均治療2個周期后,ORR可達26%,其中10%獲得CR,DOR為8.3個月。最常見的3~4級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減少(13%)、中性粒細胞減少(13%)、貧血(10%)、呼吸困難(6%)、肺炎(6%)及乏力(5%)。2014年,美國FDA批準貝林司他用于復發/難治性PTCL。 (3)西達本胺(Chidamide):是一種新型選擇性HDAC抑制劑。血管免疫母細胞T細胞淋巴瘤及PTCL的表現遺傳基因(TET2、DNMT3A等)存在頻發突變,這些突變可能是HDAC抑制劑作用的分子基礎。 西達本胺治療復發/難治性PTCL的II期臨床試驗(CHIPEL研究)結果顯示,在79例可評價療效的患者中,ORR為28%,中位PFS和OS分別為2.1個月和21.4個月,其中血管免疫母細胞T細胞淋巴瘤患者的ORR達50%。最常見的3級以上不良反應包括血小板減少(22%)、白細胞減少(13%)和中性粒細胞減少(11%)。西達本胺與普拉曲沙、羅米地辛及貝利司他的近期療效相近,但西達本胺治療復發/難治性PTCL的OS更好。《中國惡性淋巴瘤診療規范(2015年版)》和《中國淋巴瘤診治專家共識(2016年版)》均推薦西達本胺用于復發/難治PTCL的治療。 6. B細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Bcl-2)抑制劑 腫瘤凋亡過程中關鍵因子就是BCL-2分子家族蛋白。該家族的蛋白包括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以及促凋亡蛋白(Bak、Bad、Bax、Noxa和Puma)。BH3類蛋白能夠與Bax和Bak相關作用,使其激活、穿透線粒體,進而誘發腫瘤細胞凋亡。這一蛋白的發現,促進了BH3類似物作為藥物的研發。 (1)Venetoclax (ABT-199):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出Venetoclax在不同病理類型中有不同的反應率,在WM(4/4,100%)和MCL(21/28,75%)中反應率最高。FL、Richer’s病和DLBCL當中也有一定的反應率。 (2)PNT-2258:除了BH3類似物以外,另外一個針對BCL-2通路靶向治療策略就是用DNA干擾來阻止轉錄、啟動凋亡。PNT-2258是一個含有單鏈24堿基DNA的納米脂質顆粒,能夠特異性靶向結合BCL-2基因。前期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復發耐藥的NHL對該藥的響應率和耐受性較好,目前正在進行相關II期臨床試驗。 7.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一種單克隆抗體,可以封閉患者細胞毒性T細胞上的抑制性受體,如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劑,就是針對PD1的人類單克隆IgG抗體,可以重新激活腫瘤特異性T細胞,特別是那些被HRS細胞上的程序性死亡受體-1(PD-L1)和PD-L2抑制的T細胞。一旦存在于腫瘤細胞上的HLA-1識別了環境中的非被踢性抗原,被激活的細胞毒性T細胞便會殺滅腫瘤細胞。其在復發/難治性淋巴瘤的治療中顯示出了較好的療效及良好的耐受性,開啟了淋巴瘤治療的新時代。 (1)Nivolumab:是一種完全人源化的IgG4抗PD-1單克隆抗體,在nivolumab單藥治療多種類型復發/難治性惡性淋巴瘤的I期臨床試驗中,nivolumab單藥治療FL和DLBCL患者的ORR分別為40%和36%,其中5例復發/難治性PTCL患者的ORR為40%。 此外,一項II期應用Nivolumab治療BV和ASCT治療后復發或進展cHL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ORR為66%,9%患者達到CR,58%的患者達到PR,6個月的PFS為77%,因此,2016年美國FDA批準該藥用于經BV和ASCT治療后復發進展的cHL患者。 (2)Pembrolizumab:2017年3月FDA批準Pembrolizumab用于治療成人或兒童復發/難治性cHL。該適應癥的批準基于一項多中心210例成人cHL臨床研究的結果。中位隨訪9.4個月,ORR為69%,其中CR為22%,PR為47%。DOR為11.1個。 (3)我國免疫檢測點抑制劑的研發: 由君實生物研發的重組人源化抗PD-1單克隆抗體注射液(JS001)目前正在我國開展針對肺癌、淋巴瘤等晚期實體腫瘤安全性和耐受性的I期臨床試驗(NCT02836834)。信達生物研發的IBI308單藥或聯合化療治療晚期實體瘤的I期臨床試驗也正在我國開展多中心研究。此外,由恒瑞醫藥研發的SHR-1210目前也正在針對晚期實體瘤患者進行I期臨床試驗(NCT02721589),同時還進行了一項SHR-1210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和肝細胞癌的探索性臨床試驗(NCT02942329)。 8. CAR-T細胞研究 為一種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的治療方法,是有患者產生的細胞毒性T細胞經過轉基因后表達一種嵌合性受體,可以識別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分子如CD30,導致T細胞激活并產生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 關于CAR-T細胞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美國國家腫瘤研究所(NCI)進行的一項CAR-T臨床研究(NCT01218867)共納入15例淋巴瘤患者,其中9例為DLBCL,6例為惰性NHL。在7例可測量腫瘤的DLBCL患者中,有6例患者對治療有反應。由諾華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共同研發的CAR-T療法CTL019的一項針對復發/耐藥DLBCL的II期臨床試驗的研究中期結果顯示出,在接受治療3月后,ORR為45%,其中CR為37%,PR為8%(NCT01864889)。 雖然CAR-T療法有著優異的療效,但治療相關不良反應重,存在較大風險。其中,CAR-T療法JCAR015治療復發難治B-ALL的臨床試驗,CR可達89%(n=24/27),但在該試驗中兩例患者因嚴重的神經毒性而死亡。2016年7月9日美國FDA停止JCAR015的 II期臨床試驗(NCT02535364)。 展望 近10年來,淋巴瘤的分子診斷技術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淋巴瘤的信號傳導通路與治療靶點的關系,隨著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淋巴瘤的分類、分型不斷更新,新的作用機制的藥物正在逐步進入臨床。準確的病理分類、完善的療效評價體系以及基于分子靶點和信號傳導通路的新藥研發,為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如丙肝新藥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藥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幫助國內患者選擇更新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更多藥品信息及購藥渠道,詳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m.jwxr.com.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