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8-29 作者:PD1 【轉載】 題目有點繞。近期跑了一些細胞治療生物公司,原定是十家,然后一個個朋友介紹朋友地增加。從CAR-T細胞,到CAR-NK細胞,然后是異體CAR-T……一代,二代,三代,四代……諾華的CAR-T療法CTL019被FDA批準,似乎給很多人打了雞血。關于這篇小文,不再是某個公司或者某個技術,而是把我道聽途說整理一下。 1.如果當藥,就要當藥管 記得2015年拜訪企業的時候,很多都在問:細胞治療在中國能不能報藥?如果可以的話,受理渠道、技術指導原則在哪里?所以在各大論壇上,一群海歸在說:中國監管部門缺乏細胞治療申報渠道。可是真心問一句,你報生物制品新藥不受理,是真的沒有這個分類,還是你壓根兒就沒有資料?現在,CDE在2016年12月發布的《細胞制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又是啥?曾經寫文,認為這是近一年看到的最有技術底氣的技術指導原則,小道消息說這個技術指導原則調研、籌劃、專家問詢等等花了幾年的時間,算是張弛有度了。不過在這次我走馬觀花的走訪中,就有某做CAT的企業說:CDE為什么要指導企業怎么做?不是說責任主體是企業嗎?我們證明有效就好了,為什么要按技術指導原則做那么多驗證?原輔料更換有必要驗證嗎?有雜質怎么了,反正后面要純化啊,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純的?為什么場地變更要驗證?工藝是核心資料,為什么要告訴CDE?我做出東西就好了,符合最后質量標準就行了,為什么要證明工藝穩定?全世界細胞治療已經治好很多人了,藥監局不懂就不要亂說什么風險大!魏則西事件只是意外,你們做藥的就沒有副作用? 好,你覺得一紙質量標準就能體現你們公司所有的“主體責任”,那么你可以報,但我們可以認為你承擔主體責任能力不足,而患者沒有義務為此買單。 如果當藥,就要當藥管,按藥品管理的思路來監管。這點在監管邏輯上并沒有問題。所有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手段都會講風險效益比,沒有什么懂不懂的,但主體證明均一、可控、穩定是基本底線。 也許以前因為衛計委和藥監局的關系,有個第三類醫療技術的通路,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確實對細胞治療產品是不是屬于藥,或者在藥的方面有沒有通路是有疑惑的。那么現在,進一步的問題:希望報藥的細胞治療企業是怎么想的? 2.報藥,為了要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藥監局歸衛計委。我們認為細胞治療和骨髓移植一樣,這是一個手術。患者從輸出血液,到最后回輸產品,整體都在監護的情況下進行,這是一整套的治療過程。但CAR-T和部分干細胞治療有一個體外基因修飾的過程,那么就有了生物技術。而且還有了體外擴增培養,那么就有了培養工藝的要求。所以大家開始想,這應該是一個藥,體外一個具有生產技術、工藝、硬件條件需求、質量體系管理的產品。如果是自體回輸,那就是一個定制藥品。如果是異體回輸,一對多的回輸,那就有了成藥性,一人捐獻多人獲益,這個就類似于凝血因子之類的了。那么在第三類醫療手段和藥之間,為啥那么多企業想報藥,而還有那么多企業選擇“先行區”一條街的先上“研究”? 門檻。第三類醫療技術是備案的。也就是說只要醫院愿意,做個聯合研究啥的,細胞治療就可以直接用于人體(《關于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但藥品是行政審批許可的。有些企業認為,如果他們能報藥,他們就是有文號的。任何一個行業,在所有都不需要審批的時候就是野蠻生長,一旦有審評審批,就是一個技術綠化帶,完全隔離出了階層,而有證的當然就是上流階層。 名利。這里還是基于上面的門檻。利用監管方的行政審批手段建立隔離綠化帶,他們就高于一般企業,不管是融資,市值都是有很多好處的,基本是名利雙收。熱錢很多,需要給他們一個投資的理由。那么拿到藥品批件,那就是一個里程碑。這里說一下,有一家企業已經到省局報了資料,還因為被受理做了一番宣傳慶祝,然后……自己撤回來了,原因不明。江湖傳言,有幾個公司用投資款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以此收益。 醫保。如果是藥品,通路好太多了,配合上現在大熱的PD1之類的產品,走醫保,銷量不是問題,因為能走醫保,市場會大很多。目前在某些地區,CAR-T的公司在醫院門口變成了一條街,甚至是一個產業,可是用得起的人畢竟是少數,都是個人支付。如果它變成藥,而且在FDA已經突破性療法上市了呢? 患者需求。把這條放在最后似乎是非常不應該的,都說我們做藥的應該是有信仰的,患者需求是第一位的。走的企業,也會把這條放在第一位,一般開場白都是:我們為了中國的患者和海外的患者一樣能夠用到最好的治療技術。我們不能因為藥監局保守,就不讓患者抓住生命的希望。 這里我想說,如果為了患者,請回到第一條。他們需要有治療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的治療產品,至少是風險效益比可以接受的治療產品,而不一定是你的產品。這句話有點殘忍,但這次的走訪中,有個技術人員跟我說了一句話:其實這和中醫藥一樣,中醫藥挺好的,但騙子太多了,也許有神藥,但不見得你的產品就是神藥。諾華的CAR-T產品上市,不代表所有做細胞治療技術都是最好的產品。 3.企業眼里的監管顧慮 總的來說,這些企業認為藥監對于細胞治療的審評審批是謹慎的,而其中的原因他們還是比較一致的。 省局可能的顧慮:使用端在衛計委。那么久都是歸醫療手段管的,現在省局的日常監管管不到醫院啊。事實上,諾華的產品,責任劃分只到產品進入醫院。之后的使用并不在藥企方。 總局和CDE可能的顧慮:在諾華之前沒有先例,案例太少。關于細胞治療產品在醫療技術手段中的人體治療數據能否作為申報藥品的支持性數據存在爭議。如果已經可以直接進入人體使用,那么細胞治療要不要批臨床呢?如果不批,已經使用的數據能不能用等等。 中檢院可能的顧慮:中檢院真的做好準備了嗎?細胞治療申報,如果按藥,抽檢,注冊檢驗,中檢院能不能做? 好像企業想得也挺多的。那么……細胞治療算不算藥?大勢所趨,貌似該算藥了。那么有醫療技術三類這條路算不算多頭管理?監管上有兩條路給企業走,就看怎么選,但目前藥監如果管不到到達醫院的使用、監護部分,那么多對企業來說,報不報藥不重要,但搞定醫院是必須的。以上,僅陳述事實。我相信細胞治療是一種突破性的治療方式,而諾華的數據證明了它的產品在ALL中的明顯效果,也就是證明風險效益比可接受。所以,如果這個行業是有希望,那么就去證明產品和整個體系也是國際先進水平的,讓中國患者使用上世界先進水平治療產品。你說,這化藥還要做一致性評價對吧?這CAR-T既然都拿諾華的說事兒,那就從產品到體系,都比比,至少稍微比比。 海得康發掘國際新藥動態,為國內患者提供全球已上市藥品的咨詢服務,如丙肝新藥印度吉三代、肝癌新藥印度多吉美、PD-1、PD-L1、肺癌AZD9291等,幫助國內患者選擇更新更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更多藥品信息及購藥渠道,詳詢:400-001-9763,010-67385800,微信:headkonhdk m.jwxr.com.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