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時間:2017-05-02 作者:海得康 奧希替尼的“搖籃”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處于第一位。根據WHO/IARC數據,全球肺癌發病率約23.1/10萬,中國約36.1/10萬,全球肺癌死亡率約19.7/10萬,中國約32.5/10萬。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呈現迅猛增長的態勢,根據GLOBOCAN 2012預測,至2035年,全球肺癌發病人數將達到332萬,死亡人數達到295萬,中國發病人數達130萬,死亡達124萬【1】。可以看出肺癌的死亡人數直逼發病人數,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安全高效的治療肺癌的藥物,控制肺癌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肺癌生物學、治療及預后把肺癌分為兩個主要類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以上。在精準醫療時代的背景下,NSCLC已進入分子分型時代,肺癌是治療靶點研究最深入,靶向治療最復雜的惡性腫瘤,正是這些靶向藥物的不斷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是NSCLC患者中最常見的基因突變,主要是外顯子19中的缺失(45%的患者中的Exon19del [存在LREA序列保守缺失])和外顯子21中的突變(40%的患者中的L858R)。兩種突變導致酪氨酸激酶結構域激活,并且兩種突變的存在能預測表皮生長因子絡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治療的獲益【2】。因此,這些突變也被稱作EGFR敏感突變。10%的白人和高達50%的亞洲患者中發現這些EGFR敏感突變。FDA批準EGFR-TKI(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和阿法替尼)作為一線治療存在EGFR敏感突變的轉移性非鱗狀細胞癌患者,大大提高了EGFR敏感突變患者的總生存期。 臨床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是很常見卻又讓腫瘤學者非常棘手的問題,也是腫瘤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多數存在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在約9至13個月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后對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有耐藥性【3】。研究表明,EGFR 20號外顯子發生T790M突變與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獲得性耐藥性相關,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的耐藥由T790M突變引起,而T790M突變也可發生在先前未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那么,針對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EGFR-TKI治療后出現T790突變而耐藥的患者,該如何治療? 奧希替尼的”誕生” 通常,抗腫瘤藥物從開始臨床試驗,到FDA批準上市平均耗時約10年。而為了滿足耐藥NSCLC患者的臨床用藥需求,TAGRISSO™ (osimertinib),在2015年11月13日獲得FDA加速批準,用于治療EGFR-TKI治療時或治療后出現進展的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轉移性NSCLC患者。從臨床試驗到上市許可,奧希替尼僅用兩年半的時間,是阿斯利康史上研發速度最快的新藥項目。 在中國,泰瑞沙®(甲磺酸奧希替尼片)被CFDA列入優先審評名單,并進入快速審批通道,2017年3月獲得上市批準,用于既往經EGFR-TKI治療時或治療后出現疾病進展,并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性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療。從受理到獲得上市申請批準,奧希替尼僅用了7個月的時間,速度之快甚至超出了阿斯利康自身的預期。 奧希替尼也已在歐盟、日本、加拿大、瑞典、以色列、墨西哥、澳大利亞、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批準上市,適應癥與我國批準適應癥相同。 奧希替尼的誕生是肺癌藥物治療史上的里程碑,為晚期NSCLC患者帶來希望。 奧希替尼的作用機制 研究發現,第一代EGFR TKI治療過程中T790M突變的出現,使酪氨酸激酶端第790位氨基酸從蘇氨酸Thr變為甲硫氨酸Met,導致ATP結合區域的側鏈空間結構增大,出現位阻現象,阻礙了TKI與EGFR的結合,從而導致耐藥【4】。 第三代EGFR TKI奧希替尼針對T790M突變位點的設計,使其可以與EGFR敏感突變和T790M突變位點結合,從而對EGFR及T790M位點突變均有抑制作用【5】。 奧西替尼的關鍵性臨床研究 AURA【6】 AURA試驗(NCT01802632)是一項開放性、劑量爬坡I 期臨床試驗,是AZD9291的首次人體試驗,評估AZD9291在既往接受過EGFR-TKI治療后疾病進展的晚期肺癌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藥代動力學特征,同時初步評估抗腫瘤活性。 試驗共納入253例患者,31例患者納入劑量遞增階段,分別接受單次給藥20mg-240mg共5個劑量組的劑量爬坡試驗,5組均未見劑量限制性毒性反應;222例患者納入劑量擴展階段,分別接受5個劑量組(20mg,15例;40mg,52例;80mg,84例;160mg,57例;240mg,14例)連續給藥試驗,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腹瀉、皮疹、惡性、食欲下降。結果提示,AZD9291在既往EGFR-TKI治療后進展的EGFR T790M突變的肺癌患者中有較高活性,且安全性高。 AURA 2【7】 AURA2試驗(NCT02094261)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性,單臂II 期臨床試驗,評估AZD9291在既往接受過EGFR-TKI治療后疾病進展的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IIIB/IV期)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無癥狀,穩定的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患者也納入試驗。 患者口服80mgAZD9291,每天一次。試驗共篩選472例患者,最終納入210例患者,199例患者進入有效性評估數據集,中位隨訪時間為13個月。試驗中經過研究者觀察到臨床獲益,則疾病進展后仍可繼續使用AZD9291,116例患者在影像學進展后仍存活,其中77例(66%)患者進展后繼續服藥。數據截止(2015.11.01)時,ORR為70%(95% CI,64-77),其中完全緩解(CR)患者6例(3%),部分緩解(PR)患者134例(67%)。中位PFS為9.9個月(95% CI,8.5-12.3),6個月無疾病進展比例為71%(95% CI,64-77),9個月為56%(95% CI,49-63),12個月為44%(95% CI,37-51)。 最常見的3到4級不良事件為肺栓塞(7例,3%),心電圖QT間期延長(5例,2%),中性粒細胞減少(4例,2%),貧血,呼吸困難,低鈉血癥,丙氨酸轉氨酶升高,血小板減少(均出現3例,1%),嚴重不良事件發生52例(25%),其中11例(5%)研究者判斷可能與ADZ9291有關。 基于以上兩個試驗,由于奧希替尼用于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NSCLC治療的療效非常確切,促成了美國FDA在2015年11月13日以加速批準的方式批準了該藥物,且被并寫入NCCN NSCLC 2016 V2版指南。 AURA17【8】 AURA17(NCT02442349),是一項開放、單臂II 期臨床研究,在東亞人群中進行,共納入171例患者,其中中國患者148例,評估AZD9291在既往EGFR-TKI治療進展且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 BICR確認的ORR和DCR分別為60%和88%。中位DOR和PFS還未達到。3度及以上的不良反應(AE)發生率很低,未發現新的AE。這個結果與AURA2的全球II期研究結果相似,證實了在東亞人群中的療效及耐受性。 AURA 3【9】 AURA3試驗(NCT02151981)是一項國際多中心,開放性,隨機設計的III 期臨床試驗,納入一線EGFR-TKI治療后進展,T790M突變陽性的晚期NSCLC患者,包括EGFR-TKI敏感和T790M耐藥突變。患者隨機以2:1比例分別接受osimertinib(80mg,每日一次),或培美曲塞+卡鉑/順鉑的化療,每三周為一周期,共六周期治療。試驗共納入419例患者,其中中國患者48例。 Osimertinib較化療組顯著延長中位PFS,提高ORR,其中CNS轉移的144例患者的中位PFS也顯著長于化療組,且osimertinib組3度及以上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化療組(23% VS 47%)。 結果顯示,針對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NSCLC患者,奧希替尼顯著優于鉑類-培美曲塞化療方案,且腦轉移患者獲益顯著。 ASTRIS【10】 ASTRIS試驗(NCT02474355)是一項國際多中心,開放性,真實世界的臨床研究,評估單藥用于經EGFR-TKI治療后的EGFR T790M突變的晚期或轉移性NSCL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終點為總生存期(OS)。本試驗2015年5月開始入組,計劃納入3515例患者,目前正在入組中,計劃2019年8月完成。 FLAURA【11】 FLAURA試驗(NCT02296125)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性,隨機設計的III 期臨床試驗,比較AZD9291一線與標準EGFR-TKI(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療EGFR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主要終點為PFS。本試驗2014年10月開始入組,計劃納入530例患者,目前入組已經完成,試驗還在繼續進行中。湖北唯一臨床試驗點為中南醫院腫瘤放化療科。 |
|
|